瀏覽次數:次
洗染
歷史上,主要是對白土布、服裝的印花或染色。民國時,縣城有田廣泰、王家、李家等染坊共8家。新中國成立后,土布逐漸淘汰,染坊多轉為服裝洗燙。1989年,共有4家。
縫紉業
歷史上,主要是綢緞、皮貨縫紉。民國時,縣城有王家、丁家裁縫鋪。農村有流動縫紉攤點10多處。新中國成立后,縫紉業逐漸興旺,技術不斷提高,款式不斷更新。農業合作化后,除縣城合作縫紉部外,農村社隊普遍建立縫紉社(組)。改革開放后,個體縫紉業發展迅速,服裝款式已由傳統服裝轉向多樣化,西服成為主要款式。至1989年,縣城共有18家縫紉部。農村個體專業縫紉普遍,多在集鎮所在地開設門店,或趕集縫紉加工。
此外,還有紙鋪、麻鋪、秤鋪、裱糊鋪等。1989年,有10多家,從業3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