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金屬幣
唐代,縣內主要流通“開元通寶”和“乾元重寶”等銅錢。宋代,流通有銅錢和鐵錢,品種較多,主要是“年號錢”。元代,實行銀本位制,市場流通銀錠、銀錁、粒銀。明時,先流通制錢(俗名麻錢)、銀兩,后流通銀元、制錢、銀錠。清時,縣內流通貨幣有制錢、銀錠、銀兩、銀元等。制錢,銅質、圓形方孔。清時制錢正面有滿文,背面有康熙通寶和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字樣,分為10文、50文、100文等。銀錠,分元寶、中錠、小錠、粒銀4種。馬蹄形元寶重約48兩(1斤為16兩)、秤錘形中錠約10兩,饅頭形小錠4.5兩、粒銀1兩以下。銀元,有帶“龍”圖案的“龍洋”。宣統時,流通的制錢有“光緒通寶”、“宣統通寶”。銅元有帶“雙龍”、“雙旗”圖案的紅銅元和黃銅元。銀元,除“龍洋”外,還雜有英國的“站人洋”、墨西哥的“鷹洋”。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發行鑄有袁世凱、孫中山、蔣介石頭像的銀元,同時流通“站人”銀元。三十七年(1948),國民黨政權面臨崩潰,通貨膨脹,再度流行銀元、銅元至解放。
紙幣
宋代,縣內流通有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元代,流通不兌換的紙幣“中統寶鈔”。明、清時,曾發行過紙幣,但流通不廣。民國初年,市面流通北洋政府發行的中央鈔、申鈔等紙幣。十四年(1925),西北銀行發行“流通券”紙幣。二十四年(1935)末,國民黨政府實行幣制改革,將中央、中國、交通、農民銀行發行的紙幣,統稱為法幣,取代中央鈔和申鈔,同時禁止銀錠、銀元流通。三十一年(1942)發行“關金券”(海關金單位兌換券),以1元折合法幣20元的比價與法幣在縣內并行流通。三十七年(1948)因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法幣崩潰,發行“金圓券”,面額最高為100萬元,24萬元等于1銀元。貨幣貶值特別嚴重。
新中國成立后,規定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人民幣為法定貨幣,禁止金圓券、銀元等流通。1955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新人民幣,為全國統一貨幣,面額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等10種。縣銀行以1比1萬的比價,全部收兌了舊人民幣。4月,舊人民幣停止流通。鑒于紙分幣流量大,易于磨損,1957年12月國家補充發行了鋁質金屬輔幣,面額有1分、2分、5分。1964年,縣銀行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通知,收兌1953年蘇聯代印的3元、5元、10元3種面額的人民幣。1986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新版人民幣,面值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紙幣。新舊版紙幣、鋁質金屬幣并行流通。1989年,市場流通的紙質人民幣面值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鋁質金屬輔幣面值有1分、2分、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