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第一節 集鎮
古集鎮
宋時,在東渭橋設渭橋鎮,在毗沙設毗沙鎮。官府在渭橋鎮設忠詡郎監酒稅官、在毗沙鎮設承信郎監酒稅官進行管理,集鎮商貿活動沿至元末。清時,在東渭橋形成自然鎮,稱耿家集(亦稱景家集)。民國時期,以自然鎮稱耿鎮。
今集鎮
耿鎮 位于縣城南約11.1公里,耿鎮渭河大橋南2.5公里,西禹公路東側。是本縣渭河南唯一集鎮。
新中國成立初,僅有一條南北主街,有粟店、花行、土產山貨、瓷器、藥鋪、雜貨、文具、小五金等私人小商店和鐵匠鋪、籠鋪、理發、皮場等小手工業作坊。商民與農戶雜居。隨經濟文化事業發展,陸續建有供銷社、糧店、醫院、郵電所、公安派出所、稅務所、工商所、信用社、棉絨廠、初級中學和小學等,形成東西大街,與西禹公路相接。1980年,陜西省地質礦產局地礦研究所遷駐該鎮。80年代初,擴寬東西350米大街,鋪設寬10米的瀝青路面,安裝照明路燈9盞,栽植行道樹270株,修筑直通渭河排水管道2500多米。80年代末,西禹公路和東西主街兩側,樓房迭起,集市繁榮,成為臨潼、西安、灞橋毗連地區農副產品交易集散地。
通遠鎮 位于縣城西北4.45公里,高永公路以北、高三公路以南通遠坊。清時建有天主教堂,是西北地區教務活動中心。
新中國成立后,相繼建有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已遷)、陜西省第一康復醫院(已遷)、陜西省通遠坊干部療養院(已遷)、供銷社、稅務所、公安派出所、信用社、工商所、高陵師范(后改稱縣二中)、鄉辦初中、小學及工商和服務企業等。1964年,國家地質部第二綜合物探大隊遷駐。1984年,商貿活動已具規模。東西向主街寬20米、長110米,瀝青路面。街西南北4號瀝青公路與高永、高三公路銜接。街道兩旁種植法桐、中國槐,并安裝照明路燈。商業網點、營業門店鱗次櫛比。駐鎮第二綜合物探大隊、縣二中和鎮政府使用自來水。居民與農戶飲用機井水或自備壓水井。污水排放村北漬水渠。
崇皇寺(自然鎮) 位于縣城西南7.2公里的奉正塬南麓。高茹公路從鎮中穿越。
崇皇寺系歷史名地。秦時,為涇河渡口之一,建有官舍。相傳漢文帝誕生此地。詩云:“崇皇古寺昔年留,地勢靈龜載瑞樓。左邊青龍高數丈,右邊白虎如斗牛。朱雀楹門立岸口,后邊玄武靠山丘。翠柏林中生太子,金鑾殿上轄諸侯”。唐宋時佛事盛行。又傳唐明皇兩幸于此。清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義時被毀。后寺旁鄉民捐款重修焚毀的寺廟,使沿襲千年的廟會得以恢復。
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縣政府在此地立集,并于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舉辦物資交流大會。自此,農歷每旬一、六為市集日。從1954年起,建有崇皇糧站、高陵三中、棉絨加工廠、獸醫站、地段醫院、稅務所、工商所、信用社、收購站、藥店、農行營業所、公安派出所、農機修造廠、面粉廠、榨油廠、農技站、拖拉機站等個體、集體工商企業近60家。80年代,東西街道沿高菇公路向北發展與東西縣干6號公路相接。街道兩旁植有法桐、刺槐、泡桐等行道樹。街寬18米,長約900米,瀝青路面。集鎮內農戶、居民多用自備水井。機關學校等單位飲用自來水。排水依街道地形,由路兩側陽溝自然排放到鎮南排水渠。
涇河鎮(自然鎮) 位于縣城西南15公里處,咸銅鐵路涇河火車站東北。1966年,通往火車站的高茹公路筑成,陸續建有涇河糧站、縣石油煤炭公司、陜西省高陵磷肥廠、陜西省公路局涇河柏油庫、姬家供銷社、農行涇河所、工商行涇河分理站,及鄉、村辦集體工商企業和個體服務業,逐步形成自然鎮規模,是本縣物資集散地。1984年,西安市總體規劃將涇河自然鎮列入衛星城鎮建設規劃后,縣、鄉、村依其交通位置優勢,迅速發展工商企業和服務業網點,并建成規模較大的農貿市場。街道東西走向,瀝青路面寬8米,長約950米,樓房相間,鱗次櫛比。1988年,桃園涇河公路大橋竣工,西銅(西安~銅川)南北向一級公路從鎮中穿過,成為本縣貫通西安、咸陽、銅川大中城市和西安飛機場的交通要地。
集鎮規劃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三年經濟恢復,縣政府在加快城關鎮(鹿苑鎮)改造的同時,將縣境西南崇皇寺列入農村集鎮建設規劃予以實施。
1976年,園田化建設時,把集鎮建設當作一項重要內容,規劃布點。1981~1983年,根據全國房屋建設工作會議精神,在編制全縣村鎮總體規劃時,又將自然鎮耿鎮、通遠、崇皇寺納入集鎮建設規劃。1984年,西安市將涇河車站一帶列入衛星城鎮建設規劃范圍,使涇河自然鎮迅速發展。1988年,編制出涇河綜合區和通遠鎮1989~2010年總體規劃。至1989年,集鎮建設按照總體規劃要求,順利實施。
第二節 村莊
舊村建設
據馬南村、灰堆坡、米家崖文化遺址考古發現,遠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聚落在涇、渭河兩岸鹿苑塬、奉正塬二級階地塬凹地一帶。隨農業生產的發展,逐漸走向川平原,建筑房屋,群聚為村。清代以前,村莊多為封閉式城垣建設,四周筑有高大堅固的土墻,主要用于防盜、防戰亂和防御野獸的侵襲。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增加,逐漸出現堡外村和散居莊。據載,宋時有坊、村、店109個,元初119個,明代有名大村75個,清初276個,雍正十年(1771),坊、村、鎮、店442個,光緒十年(1884),村、堡421個,民國時期353個。
舊村建設在住宅結構、類型、工藝和施工方面,隨歷史推移不斷發展。奉正塬和鹿苑塬二級階地一帶,穴居習俗源遠流長。鹿苑塬(亦稱梁村塬)的梁村、西營、馬家灣、米家崖、陳家灘、雷賈村、孫家崖,奉正塬自西向東的灣雷、毗沙、東城坊、船張、小寨溝、南銀王、蔡家、賈家、肖塬、今古渡馬家、塬后、馬家、嘴頭黨家、張家、席家、何家、東關、西關、崖王、新莊、小張村、底揚等村,多倚崖挖窯洞作居室。窯面一般寬3米左右,高不過4米,窯頂多為半圓或尖圓形,窯口鑲有門窗。需多室時,并列開掘新窯。為增加輔助面積,還在窯壁挖掘各種形態的壁龕。富裕人家在窯前修建土木結構的廈房或拱脊房(俗稱安間房),圍聚成院。在北部川平原村莊中,散見有貧民或災民居住的地窯。宋家窯、秦家窯、黃家窯等村就是依姓氏和居窯取名為村。民國時期,由于水利灌溉事業的發展,地下水位不斷上升,川平原地區的地窯逐漸塌陷。村民院落,多為土木結構磚瓦廈房。富裕人家則有磚土木結構拱脊庭房與廈房結合的四合院。貧苦人家房舍多為草木結構。房屋墻基一般用泥和磚砌成,以防潮防雨保護墻體。
街道多為東西向或南北向一字形,大的村落多為“二”字形或“丁”字形。清同治元年(1862)后,定居渭河南高漫灘地區的移民,沿襲散莊獨戶習俗,多依河走勢布局。歷史上,由于縣民生活水平低下,村莊建設滯緩。至民國時期,鄉村僅有散見的寺廟、祠堂和地主豪紳所建的住宅為磚木結構。
新村建設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土地改革,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許多農民翻修舊房,增建新房,使舊村面貌有所改變。60年代初,受地下水位急劇上升影響,全縣有6個公社50多個村受漬水危害。姬家公社的灣雷、毗沙、東城坊、羅家、朝李、錢家莊等村,崇皇公社的坡底任、坡底吉、桑程村、晏村、晏田等村,榆楚公社的皂南、下團莊、督府王、黃冊、鐵店、坡底、張家、安家等村,張卜公社的下大寨、新建等村,相繼在1962年左右按當地新村規劃部分或全部搬遷到奉正塬坡地或水位較低的高地。灣子公社的灣子村,藥惠公社的藥惠村、草王、麥張等村也向水位低的地方遷移。“文化大革命”后期,曾出現亂打莊基,濫占耕地歪風,各社隊及時采取措施予以制止。1974年,農村建房時興窗門捲楦、磚立柱的磚土木結構。1976年10月后,根據縣園田化骨架規劃,把全縣1459個散莊、獨戶集中到423個自然村中,通遠公社火箭村、姬家公社鄧家塬等村試行居民點新村建設。鄧家塬第九生產隊新村街道布局、房屋式樣、結構、院落類型為全縣樣板。是年,城關公社東街大隊4個生產隊的部分群眾從城內遷往縣城東北,建成啟明村。1978年后,原居縣城內的北街1隊、草市1隊和北街10隊群眾分別遷出,建成雙睦村和團結村。改革開放政策使農民收入普遍增加,農村出現建房熱,同時濫占耕地風有所抬頭。1982年,為搞好農村房屋建設,剎住亂占歪風,按照全國房屋建設工作會議確定的“全面規劃,正確引導,依靠群眾,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設”的方針,實施村鎮建設總體規劃。農村房屋結構、類型開始向寬敞大方、堅固耐用、新穎舒適方向發展。據調查,鹿苑鎮胡家村92戶、420人,1982年前,無磚木結構住宅。1982~1986年,21戶新建磚混木或水泥預制板兩層以上樓房共121間2490平方米;16戶建預制板平房48間1280平方米;12戶建磚木拱脊房36間720平方米;3戶建磚木廈房9間90平方米。蓋新房戶約占胡家村總戶數的56.52%。1989年,全縣人均用房21.9平方米,其中,生活用房19.1平方米。
農家院落
新村規劃
1956年,農業實現合作化,由社、隊自行規劃新村,改造舊村,拓修村際車馬道和田間便道。60年代初,涇惠灌區受漬水危害的6個公社50多個村莊,集體搬遷。老戶莊基劃地6分,新莊基地5人以上劃地5分,5人以下4分。1964年,把發展供電饋路、社員生活、農業生產和農副產品加工用電線路和設施建設,當作重要內容進行規劃?!拔幕蟾锩逼陂g,受無政府主義思潮影響,部分社隊出現亂打莊基濫占耕地現象。1974年,縣革委會決定對全縣新老莊基進行“兩清理”,因革委會統一規定標準與國務院有關社員宅基地使用權屬政策不一致,僅個別社隊開展了“兩清理”工作。1975年,全縣學習推廣禮泉縣烽火大隊建設新村經驗,把新批住宅用地規劃為2分3厘3。1976年冬,開展的園田化建設,把村鎮建設作為綜合治理的內容,確定將全縣1459個散莊、獨戶集中,依東西主干路和生產路布點,建成141個新村。此后因規劃實施工程任務艱巨和耗資耗力巨大,縣、社和群眾難以承負等原因,村鎮建設未能按規劃實施。1981~1983年,對全縣村鎮情況進行全面調查和分析論證,詳細編制了全縣423個自然村的總體規劃。1984年秋,為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加速新村建設和舊村改造,縣委、縣政府組織鄉鎮領導人參觀學習陜西第一新村大荔縣雷北大隊建設新村經驗,將建設新村當作創建文明村(組)活動的內容(街道平整,排水通暢,環境清潔,門前無土堆、柴堆、糞堆),逐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