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中國民主同盟
1956年秋,富平師范遷址高陵縣通遠坊,更名高陵師范。隨遷教師中,有5人是民盟盟員,民盟小組隸屬民盟三原縣支部領導。“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不久,部分盟員受到沖擊,民盟小組癱瘓。1968年,高陵師范撤銷。1972年更名高陵縣第二中學時,盟員僅有2人。1982年7月,縣教師進修學校發展盟員1名,遂成立民盟高陵小組。1983年,民盟高陵小組隸屬民盟西安市委領導。1986年,根據民盟章程規定,在中共高陵縣委的幫助下,盟員發展到10人。6月2日成立民盟西安市高陵支部。支部設在縣教師進修學校,主任委員王丙彥(教師進修學校教師,岐山縣人)。1989年,民盟高陵支部有盟員12人。其中,除駐耿鎮陜西省地質礦產研究所工程師4人、和駐通遠鎮國家第二物探大隊助理工程師1人外,其余盟員為縣一中、二中、三中、張卜中學、縣教師進修學校教師。民盟高陵支部成立后,在中共高陵縣委和民盟西安市委領導下,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軌道。盟員結合本職工作,進行以開發智力為主的社會活動。盟員趙英周工程師,結合地質工作著有《陜西省水晶礦產分布規律和找礦方向》、《陜西洛南長麻地水晶礦系地質特征》、《陜西安康蔡壩水晶礦系地質條件初步分析》等論文。其《防腐材料——水玻璃耐酸混凝土》在1987年《陜西地質情報》刊物上發表。盟員鐘群芳主治大夫,自制新藥《舒絡散》,經臨床試驗,療效顯著,被1987年陜西地質報刊載。盟員王作凡著《陜西省礦產資源開發、供應調查報告》,獲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4年5月,政協高陵縣委員會成立后,民盟組織根據中共“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參政議政。主任委員王丙彥,先后當選政協高陵縣第一、二屆委員會副主席。
其它民主黨派
1949~1989年,本縣僅有鄭子明、楊瑞丞2人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成員,直屬民革西安市委組織領導。鄭子明、楊瑞丞分別任政協高陵縣第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