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國民黨高陵縣黨部
機構沿革 民國十六年(1927)一月,中共高陵支部書記白文范根據中共三屆二中全會“關于凡沒有國民黨組織的地方的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要幫助建立國民黨組織”的決定,組建了中國國民黨高陵縣黨部,中共黨員白文范、高正中、曹克讓、黃承先、崔守仁、魏崇仁、董叢儒、桑維藩、袁鴻化等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成為國民黨縣黨部的核心。崔守仁任書記,白文范任常務委員。中共黨人以國民黨縣黨部名義,相繼組建縣區、鄉、村農民協會,進行革命活動。是年,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蔣、汪合流,共同反共,致使陜西出現“清黨”反共、解散革命團體、鎮壓群眾運動和逮捕共產黨人、革命人士的逆流。十七年(1928)六月,縣黨部被撤銷。七月,國民黨陜西省黨部派王志篤為高陵縣黨務指導處指導員。二十五年(1936),黨務指導處復稱縣黨部。指導員改稱書記長。三十六年(1947)秋,縣黨部改稱中國國民黨高陵縣執行委員會(簡稱縣執委會),并舉行國民黨高陵縣第一屆黨員代表大會,選舉執委會書記長、委員和監察委員會主任委員、委員。三十七年(1948)春,三青團高陵縣分團部并入縣執委會,增設副書記長。至本縣解放,國民黨高陵縣的組織機構覆滅。
民國十六~三十八年(1927~1949)中國國民黨高陵縣黨部(指導處、執委會)正副書記長、指導員等更迭統計表
表13-4
┏━━━━┳━━━━━━━━━━━┳━━━━━┳━━━━━┳━━━━━━┳━━━━━━━━━━┳━━━━━━━┓ ┃機構 ┃ 起止時間 ┃ 職務 ┃ 姓名 ┃ 籍貫 ┃ 任職時間 ┃ 備注 ┃ ┣━━━━╋━━━━━━━━━━━╋━━━━━╋━━━━━╋━━━━━━╋━━━━━━━━━━╋━━━━━━━┫ ┃ ┃ ┃ 書記 ┃崔守仁 ┃陜西高陵 ┃1927.2~1928.6 ┃ ┃ ┃ ┃ ┣━━━━━╋━━━━━╋━━━━━━╋━━━━━━━━━━╋━━━━━━━┫ ┃ ┃ 十六~十七年 ┃ ┃ ┃ ┃ ┃ ┃ ┃縣黨部 ┃ ┃ 常委 ┃白文范 ┃陜西高陵 ┃1927.2~1928.6 ┃中共黨員 ┃ ┃ ┃ ┣━━━━━╋━━━━━╋━━━━━━╋━━━━━━━━━━╋━━━━━━━┫ ┃ ┃ (1927~1928) ┃ ┃ ┃ ┃ ┃ ┃ ┃ ┃ ┃ 委員 ┃張策 ┃陜西高陵 ┃1927.2~1928.6 ┃ ┃ ┣━━━━╋━━━━━━━━━━━╋━━━━━╋━━━━━╋━━━━━━╋━━━━━━━━━━╋━━━━━━━┫ ┃縣指 ┃ 十七~二十五年 ┃ ┃王志篤 ┃ ┃1928.7~1932 ┃ ┃ ┃ ┃ ┃ ┣━━━━━╋━━━━━━╋━━━━━━━━━━╋━━━━━━━┫ ┃ ┃ ┃ 指導員 ┃ ┃ ┃ ┃ ┃ ┃導處 ┃ (1928~1936) ┃ ┃胡德文 ┃陜西涇陽 ┃1933~1936 ┃ ┃ ┣━━━━╋━━━━━━━━━━━╋━━━━━╋━━━━━╋━━━━━━╋━━━━━━━━━━╋━━━━━━━┫ ┃ ┃ ┃ ┃張建民 ┃ ┃1936~1937 ┃ ┃ ┃ ┃ ┃ ┣━━━━━╋━━━━━━╋━━━━━━━━━━╋━━━━━━━┫ ┃ ┃ ┃ ┃王國炳 ┃陜西涇陽 ┃1937~1938 ┃ ┃ ┃ ┃ ┃ ┣━━━━━╋━━━━━━╋━━━━━━━━━━╋━━━━━━━┫ ┃ ┃ 二十五~三十六年 ┃ ┃ ┃ ┃ ┃ ┃ ┃縣黨部 ┃ ┃ 書記長 ┃駱守維 ┃浙 江 ┃1939~1940.8 ┃ ┃ ┃ ┃ ┃ ┣━━━━━╋━━━━━━╋━━━━━━━━━━╋━━━━━━━┫ ┃ ┃ (1936~1947) ┃ ┃ ┃ ┃ ┃ ┃ ┃ ┃ ┃ ┃楊培森 ┃陜西咸陽 ┃1940.9~1942 ┃ ┃ ┃ ┃ ┃ ┣━━━━━╋━━━━━━╋━━━━━━━━━━╋━━━━━━━┫ ┃ ┃ ┃ ┃崔光亞 ┃陜西高陵 ┃1943~1947夏 ┃叛變中共組織 ┃ ┣━━━━╋━━━━━━━━━━━╋━━━━━╋━━━━━╋━━━━━━╋━━━━━━━━━━╋━━━━━━━┫ ┃ ┃ ┃ ┃康樹勛 ┃陜西高陵 ┃1947秋~1948夏 ┃中統CC ┃ ┃ ┃ ┃ ┣━━━━━╋━━━━━━╋━━━━━━━━━━╋━━━━━━━┫ ┃ ┃ ┃ 書記長 ┃ ┃ ┃ ┃ ┃ ┃縣執 ┃ 三十六~三十八年 ┃ ┃劉德生 ┃陜西高陵 ┃1948夏~1949.5 ┃中共秘密黨員 ┃ ┃ ┃ ┣━━━━━╋━━━━━╋━━━━━━╋━━━━━━━━━━╋━━━━━━━┫ ┃委會 ┃ (1947~1949) ┃ ┃馮榮波 ┃陜西韓城 ┃1948夏 ┃ ┃ ┃ ┃ ┃ ┣━━━━━╋━━━━━━╋━━━━━━━━━━╋━━━━━━━┫ ┃ ┃ ┃ 副書記長 ┃ ┃ ┃ ┃ ┃ ┃ ┃ ┃ ┃藥懷瑜 ┃陜西高陵 ┃1948夏~1949.5 ┃中共秘密黨員 ┃ ┗━━━━┻━━━━━━━━━━━┻━━━━━┻━━━━━┻━━━━━━┻━━━━━━━━━━┻━━━━━━━┛
基層組織 中國國民黨高陵縣黨部創建初期,除組建農民協會群眾組織外,未設基層組織。抗日戰爭期間,縣黨部陸續在縣城機關、學校、鄉、保成立區分部組織。民國三十四年(1945),全縣區分部有30多個。三十七年(1948)一月,根據國民黨和三青團上級組織決定,黨、團組織合并。合并前,黨團雙方采取所謂重新登記的辦法,編造基層組織和黨團員名單。為爭當書記長,以三青團分團部臨時干事會干事長公開身份作掩護的共產黨人劉德生,利用黨團合并有利時機,與執委會書記長康樹勛進行了針鋒相對斗爭。在登記工作中,康樹勛利用登記之機編織虛構區分部60多個、黨員830余人,甚至把婦女會不是國民黨員的齊某冠以區分部書記頭銜,予以造冊登記。劉德生也著人聯系各鄉保戶籍人員,照抄戶籍,編造三青團基層組織和團員,甚至抄錄古碑上死人名字作為三青團基層組織團員。因此,黨團合并后的國民黨基層組織名不副實。新中國成立后,1969年清理階級隊伍時,劉德生對相關問題作了澄清。
主要活動 民國十七年(1928)六月縣黨務指導處成立后,即成立高陵縣清鄉清黨委員會,開始“清鄉”、“清黨”反共活動。中共高陵地下黨組織遭破壞,地下黨創始人白文范、縣農會委員宋林昌被殺害。“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推行所謂“先安內而后攘外”的反動政策,白色恐怖籠罩全國。二十二年(1933)八月,在中共高陵特支開展的“沖鋒月”活動中,黨務指導處又先后逮捕了白文鰲、魏崇仁、許宗岳、楊新成等十多名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中共高陵特支書記張策被迫轉移蘇區,中共高陵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后,國共兩黨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縣黨部采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政策,表面上組建高陵縣動員委員會和各界抗戰后援會,暗地又監視中共高陵縣工作委員會書記樊俠生等人的活動,破壞“民先隊”等抗日進步組織。二十八年(1939)一月,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制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針后,縣黨部在反共高潮中,對全縣社會團體、群眾抗日組織進行審查,開列“黑”名單,四處搜捕中共黨人和進步人士。二十九年(1940)春,縣黨部書記長駱守維從重慶集訓返回本縣,到處安插特務,嚴密監視教師活動,以“小教審查”的名義,對全縣教師逐個登記審查,使部分共產黨員身份暴露,逮捕中共高陵縣委組織部長劉永端和張久安(古韋)等中共黨人,通緝中共高陵縣委書記段文義等。三十年(1941)一月“皖南事變”后,縣黨部在全縣范圍搜捕共產黨人,形成白色恐怖。至三十一年(1942)末,中共高陵縣地方黨組織被迫處于“隱蔽”狀態。三十四年(1945)抗日戰爭勝利后,在國共兩黨“雙十協定”公布不久,蔣介石發動了全面內戰。高陵縣黨政團加緊了反共組織準備,成立由黨政團頭目和公安局長組成的秘密小組,緝捕從陜北回縣的吳惠云女士,將其押解西安審辦。三十六年(1947)一月,又派員緝捕從陜北派回縣內做地下工作的共產黨員田恒道等。為配合胡宗南以15個旅的兵力進攻陜甘寧邊區,三月二十日成立“高陵縣黨政團執行小組”。縣長林耀光為聯席會議主席及執行負責人和情報組負責人,縣黨部書記長崔光亞、三青團分團部干事長劉德生和公安局長秦佩分別為社會工農組、宣傳青年組和行動組負責人。聯席會議為最高決策機構,聯席會議秘書由縣政府秘書希哲兼任。聯席例會為每周三上午10時。會議主要任務是:“配合目前形勢,利用公報完成防奸任務;匯集防奸工作材料,供上級參考;黨政團三方切實聯系,嚴密團結,以其防奸有所進展”。指定專人負責策反。“除與領導人秘密聯系外,絕對不準與任何人發生關系”。采取上下級代號化名通訊。縣長林耀光化名“凌均文”,手諭頻頻往來。僅五、六月間,密令逮捕中共東南鄉支部書記洪天云、共產黨員洪天祿等;密查省城在押甘肅人武香的丈夫楊滕娃(又稱姓王)及唐營長在縣城北街的情況;查報×××返籍活動情形。還委派骨干分子參加“韋曲黨訓班”受訓。建立反共組織“鋤奸救國同志會”,在全縣區鄉保建立中統黨網中心小組和軍統復興社組織,發展中統、軍統特務近200人,對共產黨地下活動進行監控。人民解放戰爭轉為戰略進攻之后,縣黨部仍堅持反共立場,配合當局多次查抄中共黨員和其家庭。三十七年(1948)春,國民黨縣執委會和三青團分團部合并后,共產黨員劉德生以縣執委會書記長合法身份,為中共地下組織通風報信,與國民黨當局進行針鋒相對斗爭。中共高陵地方黨組織和中共黨員的斗爭活動受到掩護。
三青團高陵縣分團部
籌組始末 民國二十九年(1940)前,國民黨陜西當局為擴大反共組織,積極組織所謂的戰干訓練。各縣參加戰干訓練的人,在實行軍事管制訓練的情況下,集體加入三青團組織。至二十九年(1940)末,全縣參加戰干四團訓練的有二、三十人。三十年(1941)夏,樊德因(韓城人)、支懷成(富平人)受三青團陜西省支團部籌備處委派,與曾參加省戰干訓練的劉德生(中共秘密黨員)聯系,成立三青團陜西省支團部直屬高陵區隊,區隊成員由參加戰干四團訓練的人組成。陜西省支團部委任李勇奇(河南人)為區隊長,劉德生為隊副。團務由三青團三原分團部指導。是年九月,陜西省支團部派許幼伯為團務籌備員。三十一年(1942)春,雷雨接任區隊長不久,又改任劉德生為區隊長,張永濤為隊副。是年秋,楊生瀛任區隊長。年末,陜西省支團部改建直屬高陵區隊和高陵團務籌備員辦事處為三青團高陵分團部籌備處,始設總務、組訓、宣傳三股。許幼伯任籌備處主任兼區隊長,張永濤為隊副。籌備處成立后,重點在學生中發展三青團團員。三十四年(1945)初,許幼伯離任時,三青團組織有1個區隊、3個分隊(縣立初級中學分隊、涇野學園分隊、草市小學分隊),團員約有70~80人。未久,劉德生繼任籌備處主任,陜西省支團部委派桑宏農為書記。三十五年(1946)秋,張維公(現為美籍華人)接任籌備處主任,劉德生改任書記。是年冬,在涇野學園召開團員代表大會,成立三青團高陵分團部,選舉三青團高陵縣分團部領導機構臨時干事會,劉德生當選干事長,吳忠信(中共黨員)、藥懷瑜(中共黨員)、趙夢琴、羅端先(參議長)、楊生瀛、崔光亞(縣黨部書記長)等為臨時干事會干事。三十七年(1948)春,與縣黨部合并為國民黨高陵縣執委會。
主要活動 高陵分團部成立后,干事長劉德生為高陵黨政團反共“秘密小組”、“執行小組”成員,為應付時局,既按照縣長林耀光的“反共”指示,組織各種有名無實的特務組織和情報網絡,又利用合法身份收集有關“反共”情報,密報中共高陵地下組織,開展有效的革命斗爭。三十七年(1948)一月,實行黨團合并前,利用重新登記之機,以劉德生為核心的三青團分團部,組織人員與各鄉保戶籍人員假造三青團區隊、分隊、團員名單千余人,超過國民黨員名單二百余人。劉德生順利當選國民黨高陵縣執委會書記長后,中共黨人的革命活動,出現了有利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