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縣政府自1949年5月15日進駐縣城,即布告民眾,安定人心;推行新幣,穩定市場;吸納各界革命分子,組建區、鄉人民政權;開展擁軍支前,推進人民解放事業;發動群眾肅特、反霸、減租、減息、救災賑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組織各界群眾參與民主建政,鞏固縣、鄉人民政權。首先在榆楚、桑程兩區組織群眾,舉行“反特、反霸,實行減租、減息”大會,公開處理一批惡霸地主、特務分子,推動全縣肅特反霸斗爭。1950年春至1952年4月,針對殘存土匪、特務、惡霸等各類反革命分子妄圖顛覆新生人民政權的破壞搗亂活動,深入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鎮壓反革命條例》,鎮壓、懲辦、管制、教育反動黨團骨干、特務、土匪、惡霸地主、“一貫道”道首等200余人,鞏固了人民政權。1950年秋至1951年6月,抽調縣、鄉干部深入鄉村進行土改調查和土地改革動員。在土改委員會領導下,全縣16個鄉分兩期實施土地改革。土改工作隊通過組織農民上“冬學”,學文化,深入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的原則和辦法,用《華東土地改革典型經驗總結會議的經驗》指導土改工作。各村農會按照《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以自然村為單位,由農民逐戶民主評議、三榜定案,劃定農村階級成份;沒收本縣和外縣403戶地主多余土地和部分生產生活資料;征收部分富農、小土地出租者、工商業家和寺廟田、祠堂田、學田等254戶耕地。土改中,無地少地農民6228戶分得土地5669畝,部分農民分得生產生活資料。全縣人均耕地4.04畝,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土改完成后,為保持個體農民特別是翻身雇農、貧農的經濟穩定,盡快恢復發展經濟,縣政府把工作重心轉向社會主義改造,組織農民按自愿互利原則組建臨時(季節)或常年固定互助組,開展互助合作。1952年夏,對手工業者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組建手工業合作集體經濟組織。是年秋,整頓全縣2369個互助組(其中常年固定互助組491個),交流互助合作小麥豐產經驗,鞏固提高帶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互助合作組織,使全縣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年末,全縣397個自然村全面展開查田定產運動,逐戶核定土地等級和農業稅。1953年,抽調縣、鄉干部按照本縣《關于整頓與發展農業互助合作組織計劃》要求,以東城坊村王振興、李玉誠常年固定互助組為基礎,試辦建成全縣第一個以土地入股、統一經營為特點的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簡稱初級社);發展和活躍農村集市貿易,建成本縣第一個農貿集市——崇皇寺市集;實施糧棉統購統銷政策,穩定糧棉市場;建成本縣第一個完全中學——高陵中學。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發布后,互助組向初級社形式轉化加快。1954年,推廣王振興初級社建社工作章程(草案)及經營管理典型經驗,使初級社逐步成為全縣互助合作的主體。是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規定,全縣區、鄉進行了有史以來的首次普選工作,并舉行了高陵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創了全縣民主與法制建設先河;建成高陵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發展農業科技;開始興辦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1955年初,全縣各界人士、互助組組長和初級社代表、行政干部100多人觀摩總結東城坊鄉建國初級社的成功經驗,把全縣初級形式的合作化運動推向高漲。在毛澤東主席《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和中共七屆六中全會決議的宣傳熱潮中,全縣進入整社、建社高潮。廣大農村以自然村為單位,在年末相繼建立了初級社。1956年春,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開展。將私人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全民工商業,對手工業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小商小販組成合作企業,初級社全部并轉為高級社,入社農戶占全縣總農戶的94.94%。3月底,農業、手工業、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為鞏固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成果,貸款扶持部分農業合作社發展生產;發動全縣干部、群眾和各行各業職工戰陰雨,排水澇,抗災奪豐收。為解決旱地灌溉,全縣開展以打井為中心的水利基礎建設。組織2萬多民工與涇陽、三原、臨潼3縣4萬多民工會戰,建成涇惠九支渠,使奉正塬4.42萬畝旱地變為水澆田。是年,發展教育事業,建成崇皇中學(今高陵三中)、通遠(星火)中學等。1957年,全縣干部和師生學習“紅安縣的經驗”,參加集體勞動,帶頭種試驗田,向群眾推廣科學技術。是年,以學校包村、學生包人的群眾性掃盲運動廣泛深入;是年,在陜西省率先實現水利化,耕作制度基本改變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糧食畝產和總產得到提高。從1958年初開始,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導下,全縣各條戰線制定各種“大躍進”規劃,提出5年規劃3年完成的奮斗目標,積極推進人民公社化。是年,陜西省把高陵作為農業機械化試點縣,配備拖拉機59臺,機械化機引農機具174臺。在“大躍進”的熱潮中,此年8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建立6個人民公社。10月,又實行一縣一社“政社合一”體制。是年冬,在全民辦工業的熱潮中,全民動員,開展大煉鋼鐵運動。高小以上學生數千人,齊集渭河灘“浪鐵砂”一月余;2.5萬男女勞力(約占農村勞力的60%)云集三原縣,與涇陽、三原和淳化縣大批勞力協作大煉鋼鐵,會戰長達3個多月。由于管理上“一平二調”共產風盛行,工作上違背客觀經濟發展規律,高指標、浮夸風、瞎指揮、強迫命令,造成指導上的嚴重失誤,加之三年自然災害嚴重影響,1961年糧食畝產降至1950年畝產水平以下,導致農民生活極度困難,口糧奇缺,以瓜類、油渣、野菜等充饑?!掇r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公布后,全縣農村開始糾正所犯錯誤,針對“一平二調”共產風,開展“平調”退賠工作;貫徹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重修高陵縣農業發展規劃;抽調干部下鄉調查,解決群眾吃糧困難;貫徹“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分配原則,調動農民“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積極性。汲取三年經濟困難、糧食嚴重減產影響民生的慘痛教訓,落實農業“八字憲法”,確立以豬為主,豬牛并重,全面發展家畜家禽。全縣600多個生產隊開始行使自主權,實行獨立核算和糧棉大包干,農業生產得到恢復。1963年,全縣開展整社和“增產節約”及新“五反”(反對貪污盜竊、反對投機倒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分散主義、反對官僚主義)運動。從是年7月起,又在全縣批判和糾正所謂分散倒退“單干風”,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首先在崇皇公社試點,此后在張卜、耿鎮和姬家、馬家灣公社分期進行。全縣在貫徹“以糧為綱,全面安排,多種經營”方針過程中,全面進行了排水工程系統建設。同時,接通了西北電網電力,輸電線路通往農村,使灌溉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是年,全縣糧食耕地畝產上“綱要”,達到223.1公斤。1964年,響應毛澤東主席的號召,全縣開展“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運動。是年冬,又在全縣10個公社及黨政事業單位進行以清理財務和整頓干部作風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這次社教,雖對解決干部作風和經濟管理上存在的問題,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受“左”的錯誤指導,采用“左”的方法,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堅持“高陵地區民主革命不徹底的問題是十分嚴重的”錯誤認識,使基層不少干部群眾受到不應有打擊,工作也不同程度受到影響。1965年,根據省上統一安排,陜西省和咸陽地區組成的社教(四清)工作團于9月16日進駐,全縣78個大隊682個生產隊和黨政事業單位,全面開展以清政治、清組織、清經濟、清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四清”運動。這次運動,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指導下,嚴重混淆了是非界限和敵我矛盾,致使基層許多干部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和打擊,有些被迫致死,挫傷了干部積極性,影響了經濟工作和各項事業的發展。
1966年,正當全縣人民落實“三五”規劃之際,中共中央“5.16”通知下發,隨之成立高陵縣“文化大革命”辦公室。派工作組進駐高陵中學、高陵師范和縣劇團等文化事業單位;舉辦中小學教師集訓會,錯誤地批判學校領導班子及所謂的“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和“有問題”的教師。中共中央《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發表后,全縣開展“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掀起橫掃所謂“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運動。從此,全縣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陷入“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中。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中產生的所謂造反派組織,先后奪了縣委、縣人委和基層組織的黨政財文領導權,行政癱瘓,全縣處于極度混亂的無政府狀態。在江青提出“文攻武衛”口號煽動下,派仗激烈,武斗不斷,打、砸、搶成風,造成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之后,中國人民解放軍8157部隊進駐本縣,收繳了“造反派”武器彈藥,解散武斗隊,使社會秩序有所好轉。1968年9月縣革委會成立后,全縣各條戰線的工作開始恢復。在革委會主任吳振沙的領導下,廣大干部和群眾努力改善農業灌溉條件和發展縣辦工業。1969年,開展以所謂“清理階級隊伍”為中心的“斗、批、改”運動,組成專案組,落實“文化大革命”中的重大案件和問題。是年,全縣糧食畝產過“黃河”,達318.5公斤。1970年,貫徹陜西省農業會議精神,加大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力度,確立“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促農業”的方針。發行“地方工業建設投資債券”,籌建高陵氮肥廠、磷肥廠、造紙廠、擴建縣機械廠和建材廠,建成農機修造廠等,使縣辦工業在逆境中得到大發展。建成崇皇、張卜、灣子3所地段醫院和通遠、姬家、榆楚、耿鎮、馬家灣、城關、藥惠7所公社醫院,合作醫療站遍布全縣77個大隊,全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得到空前發展。1971年,抽調縣、社干部358名,深入農村32個大隊284個生產小隊蹲點,抓典型,總結、推廣奪取糧食畝產跨“長江”經驗。是年,全縣糧食畝產402公斤,成為全國北方地區與河北正定縣齊名的兩個高產縣之一。1972年,貫徹《陜西省委匯報會傳達提綱》精神,以批林整風為動力,掀起以深翻改土為中心、渠、路、井、站(抽水站)、電、樹工程配套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群眾運動。是年,改造了縣城至三原段沙石路和建成縣城至涇河火車站的高茹公路瀝青路面。1973年,全縣加強了縣、公社、大隊、小隊四級農科網和“三防”體系建設,并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棉花豐產競賽活動。大面積引種推廣白單4號和黃白單交等玉米良種,糧食畝產跨“長江”,達到417.6公斤。1974年,年產1863噸碳酸氫銨的高陵氮肥廠建成投產,緩解了農業氮肥供需矛盾。夏秋兩季糧食作物雙豐收,使本縣成為陜西省第一個糧食畝產千斤縣,跨入全國千斤縣行列。1975年,鄧小平主持國務院工作后,革委會總結“農業學大寨”的經驗教訓,交流“工業學大慶”經驗,全面整頓被“文化大革命”搞亂的各條戰線,全縣工業、農業、商貿、文化、教育、衛生、科技等事業出現新起色。1976年春,全國開展“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全縣工農業生產和各項工作再度陷入混亂。
1976年10月,“四人幫”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后,全縣人民深入揭批“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罪行,全面開展以現代化大農業為目標,以穩產高產為目的,以改土治水為中心,水、田、林、路、村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園田化建設,改善了農業基礎條件。在貫徹全國“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和全國計劃生育工作會議精神建設大寨縣運動中,工業企業建設規模增大,農業科技網絡建設推動了科技普及,以養豬為中心的畜牧業和養雞良種化有較快的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成效顯著,本縣被譽為“故事之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面撥亂反正,平反昭雪“文化大革命”和歷次政治運動的冤、假、錯案,落實黨的各項政策。經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糾正“兩個凡是”的影響,工作重心開始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多種經營,建立城郊型經濟體系”的指導思想,重新制定高陵縣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和加強文化、教育、計劃生育等工作的目標。為加快農業發展步伐,1982年,全縣農村開始第一步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除集體預留地外,按人均數承包到戶,由農民自主經營,使農村生產力再次得到解放。1985年春,召開縣、鄉、村三級干部會議,首次舉行“高陵縣勞動致富冒尖戶代表大會”,獎勵農村首先致富的冒尖戶、聯合體、專業戶等。之后,全縣農村開始第二步改革。在不放松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大發展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使鄉鎮企業和以養雞為龍頭的畜牧業逐步成為農村經濟兩大支柱產業。國營、集體工商企業實行廠長(經理)承包經營責任制,增強了企業自我發展和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是年,鄉鎮企業發展到7495個,比1978年增加36.27倍。鄉鎮企業總收入1億零611萬元,比1978年增長24.79倍。1986年,在經濟工作中,貫徹“改革、開放、搞活”方針,總結推廣家庭企業經驗,采取切實措施,大力發展家庭企業,加速農民致富步伐。1989年,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各項重大決策。堅持以治理整頓為重點,治理整頓同調整、改革結合,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業投入,增強農業后勁,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奪取糧食生產穩步增長;深化企業改革,以完善企業內部經營機制為重點,搞好綜合配套改革;梳理流通渠道,搞好服務體系;整頓市場,穩定金融;嚴格執行《合同法》和企業三個《條例》,穩步發展鄉鎮企業。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和繁榮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和搞好計劃生育工作;轉變政府和各工作部門職能,改進作風,為基層群眾和發展商品生產服務。年末,全縣社會總產值和工農業總產值分別為4億1109萬元、3億3601萬元,分別比1978年增長133.33%、122.61%;鄉鎮企業總收入1億9500萬元,比1978年增長62.93倍。財政收入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為1083.6萬元,比1978年增長197.69%。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創歷史最高水平,達到7525萬元,比1978年增長159.48%。普及6年義務教育達到省頒標準,幼兒教育被國家教委授予“幼兒教育先進縣”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