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普查 本縣有史以來,從未普查過地名。縣域內地名重復,稱謂不一,村名音、形、義不符,地名在地圖上標注位置不準,有些街道、新村長期來未履行命名,造成了地名使用上的混亂,對經濟建設和人們的社會交往帶來很多不便,甚至造成重大損失和不必要的麻煩。1981年3月,成立高陵縣地名工作辦公室(地址設民政局),抽調干部50余名,分組對全縣地名逐個進行普查。經普查,全縣常用地名共652條,其中行政、事業、企業單位名稱66條,各類地物名稱586條。
地名標準化 在普查的基礎上,縣地名辦公室,根據1977年8月在希臘召開的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大會精神,采取漢語拼音法,對每個地名作了標準化處理。將符合標準要求的610條地名,確定為標準地名。又根據陜西省地名管理暫行辦法有關規定,本著符合習慣,照顧歷史,體現規劃,便于推廣,好找好記的原則,對一些村莊和街道作了命名、更名和標準化處理。將藥惠公社杜家大隊更名為東樊大隊,毛頭李更名為新李村。城關公社的張家大隊更名為瓦盆張大隊。通遠公社的杜家新莊子更名為杜新村,店子頭南莊子更名為南莊子,華邑莊大隊窯上更名為五所窯。縣城街道新命名的有:環城北路、環城東路、文衛路、東方紅東路、東方紅西路、南新街、西韓街;城關公社新命名的村有:雙睦村、啟明村、千春村;崇皇公社新命名的村有;船中村、船東村、船北村、船西村、西晏村、南晏村、田南村、桑家、桑南村、桑北村、程北村、程南村;姬家公社新命名的村有:楊南莊、楊東莊、朝南村、鄧西村。作標準化處理的村名有:通遠鎮的時劉為司劉、年家為顏家、西蘇為李觀蘇、周家為李觀周;藥惠公社的大邱店為大卿店、小邱店為小卿店;崇皇公社的蔣王村為醬王村;張卜鄉的山西莊為三姓莊;姬家公社的

院張為于元張。1983年,縣政府決定編寫《高陵縣地名志》。1984年12月出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