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主筆 程 勇 馬力勇 李羽平
高陵教育,自古稱盛。漢時,縣衙置專管教育的官員——教諭。縣城有官學,民間多私塾。聘任教師在家教育子弟,稱“教館”;教師在其家教書,稱“家塾”;聘請教師在公共場所開辦學堂,稱“義塾”。一般一塾一師,年限不定,旨在習武功、明人倫。隋代推行科舉制度。參加科舉的士子,一般都要通過學校教育。學校與科舉不分,教育與選官相連。為推動科舉教育,宋紹圣元年(1094),縣令朱革創建儒學(縣學),校址在縣城東街。屢廢屢興,規模不斷擴大。為加強管理,宋大觀三年(1109)奉敕建御制《八行八刑條碑》(對士子規定的八項行為標準和犯罪的八項裁處條例)于儒學。蒙古定宗元年(1246),又刻御書《白鹿教條》于石,立于儒學。元代創建鄉村地方學校——社學,農閑時令子弟入學識字、讀經、習禮,校無定址。還有元代學者、領太史院事楊恭懿的后裔創辦的講經、習禮、研討學問為主的家庭書院。明代,令各府、州、縣皆立社學,教育15歲以下之幼童。弘治(1488~1505)初,縣令劉安創建有固定地址的社學5所,分別位于縣城、店子頭、灣李、魏村、晉文公廟東。正德三年(1508),呂楠中狀元之前,曾在縣城東門外創建云槐精舍,聚徒講學。受劉瑾迫害,以疾隱退時,又于正德八年(1513)增建東林書屋。嘉靖十七年(1538)辭官歸里,又在縣城東街創建北泉精舍和涇野書院,宣揚程朱理學。雍正七年(1729)創建回民義學3所,分別設于楊官寨,東馬家村、 渭河南馬家村。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為弘揚本縣學者呂楠的治學精神,知縣趙友烺又在縣城創建官辦“景槐書院”,作為科舉士子進修的場所。縣內科舉士子科科不斷。唐代后期,宣歙兩地觀察使于敖父子五人皆進士及第,其中二子珪、三子瓖為狀元,一門三進士、兩狀元,在當時傳為佳話。明代狀元呂楠,學富五車,剛正不阿,精研程朱理學,使關學自成一派,被學者尊為人之楷模,本縣以此而享譽海內外。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舉、興新學,開始了以傳授道德、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為主的近現代教育。民國三十八年(1949)縣內有中學一所,小學122所。在校中學生363人,小學生6305人;中學專任教師17人,小學專任教師267人。還有1所駐縣私立西北農工學院。新中國成立后,教育事業逐年發展,教育體系日趨完善。1956年建成崇皇中學(今高陵三中)。1972年接收原高陵師范,改稱高陵二中。1980年建成縣教師進修學校。1984年建成縣職業中學。1986年建成縣幼兒園。企業系統還建有職工學校,農村普遍開展掃盲和農技教育,形成包括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等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思想指導下,教學設施得到很大改善。1989年,全縣共有中學17所(其中高中3所),小學109所,職業中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縣辦幼兒園1所。中學比1949年增長16倍,小學數雖然減少,但其規模遠遠超過以前。在校學生:中學11228人,小學23339人,職業中學298人,教師進修學校35人,縣辦幼兒園124人。中小學在校學生分別比1949年增長29倍和2.7倍。教職工中,中學專任教師763人,小學1130人,職中14人,教師進修學校16人,縣辦幼兒園15人,中小學教師分別比1949年增長29倍和3.3倍。學齡兒童入學率99.17%,連同教學設施,均達到省教育廳制定的普及六年義務教育標準。另外,還有家庭辦幼兒園6所,各小學普遍設有學前班,招收4至6歲學前兒童入學率95%以上,被國家教委授予“幼兒教育先進縣”稱號。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938人,其中有專業技術職稱的1115人(其中高級職稱36人,中級職稱326人)。中青年勞動力大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具有大專文化程度者123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0.58%。文盲、半文盲人數占全縣總人口的9%,低于全國、全省、全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