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幼兒教育始于50年代末。1958年,為解放婦女勞動力和落實教育“大躍進”規劃要求,全縣以生產隊為主,曾自辦各種形式的幼兒園、托兒所183所。三年困難時期,隊辦幼兒園、托兒所大多停辦。1965年,全縣僅存馬北、渠北張幼兒園。“文化大革命”后期,在“教育要革命”的熱潮中,部分生產隊又辦起了幼兒園200余處。1976年10月,為解決職工子女入托困難,縣商業局在縣工會、婦聯的支持下,設床位50張,購電視機1臺,辦起首家集體全日制幼托所。1978年,全縣僅存馬東莊和商業局幼兒園。此前,幼兒教育主要由幼兒教師,區別不同年齡特點,教唱自編自選的歌謠、快板、順口溜,開展以趣味游戲、跳舞為主要形式的娛樂活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幼兒教育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重視。按照《幼兒教育綱要》要求,1979年,本縣部分小學開始招收6~7歲兒童入學,進行學前教育。1980年,縣人民政府將學前教育列入學校教育內容,并規定:“凡沒有受過學前教育的兒童,不能上小學一年級”,同時將幼兒教師列入小學教師編制,縣教育局設學前教育專干1名,負責指導全縣學前教育工作。是年,全縣共辦學前班83個,有幼兒教師83人,入學兒童2549人。1981年,縣成立“學前教育研究中心”,全縣10個公社成立“學前教育研究組”,安排學前教學計劃,制訂制度,開展觀摩教學、教研活動,編輯《語言》《計算》《常識》《音樂》《體育游戲》等教材。1983年,熱忱幼兒教育的退休教師王清萍,率先辦起全縣第一個家庭幼兒園,帶動了家庭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是年末,全縣城鄉學前班(含幼兒班)發展到131個班,幼兒教師增至131人,入學兒童4025人。為推動幼兒規范化教育,1986年,縣人民政府撥款20萬元,在縣城文衛路中段北側建成縣辦幼兒園,占地336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1465平方米,活動場地1900平方米,配備教室11座,各類設備齊全,教職工6人。開園典禮時,陜西省教育廳、西安市教委、婦聯和兒童福利基金會分別捐款1000元和價值3000元的大型兒童體育活動器械、價值2241元的風琴3架;縣婦聯、退休老干部吳雨時和東城坊村民李全成分別捐款500元;縣氮肥廠、食品廠、食品機械廠等單位贈送了兒童玩具等物品。1989年,全縣109所小學和個人共辦幼兒園(班)125個,有教職工157人,其中幼兒教師141人(高中畢業者122人,受專職培訓者15人)。全縣4~6歲幼兒7740人,95%以上人園入班。是年8月,被國家教育委員會授予“幼兒教育先進縣”稱號。
隨著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課程設置不斷完善。1989年,開設的課程有語言、計算、常識、體育、唱歌、美工和智力游戲等,采取生動活潑的教育方法,寓教于樂,使幼兒教育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