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普通小學
學校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舉、興新學后,官辦“景槐書院”改稱“草市學堂”,成為全縣唯一的高等小學堂。鄉村社學、義學和私塾大多改建為初等小學堂。宣統年間(1909~1911),縣皂劉村人劉奎照,又在縣城隍廟巷創辦兩等(高、初等)小學堂。
民國二年(1913),全縣有高、初兩等小學堂47所。其中,縣城官辦高等小學堂和兩等女子小學堂各1所,村(社)初等小學堂縣城3所,智字區16所(私立1所),仁字區12所(私立1所),勇字區14所(私立1所)。村(社)初等小學堂大多規模較小,設備簡陋,生員較少。四年(1915),將初等小學改稱國民學校。一般6歲入學,畢業后,考入高等小學。八年(1919),縣有草市、耿鎮兩所高等小學。由于政局不穩,學校時開時停,農家子弟輟學甚多。十三年(1924),陜西省政治情勢視察報告中稱:高陵歷經變亂,學校十室九空,第一高等小學(草市)與女子小學因戰事停辦,百余張桌凳存者不及十分之一。第二高等小學(耿鎮)被軍隊占駐,國民教育被束之高閣。十四年(1925)后,縣政相對穩定,國民義務教育有所恢復。后又多在十八年(1929)開始的三年年饉期間停辦。二十一年(1932),縣立高等小學,有教師8人,學生62人。農村初等小學不詳。二十三年(1934),縣人王德崇、羅端先、雷春伯等人創建私立“涇野學園”。二十九年(1940),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完全小學),各保設國民學校(初小),由鄉長、保長分別兼任校長。三十一年(1942),全縣縣、鄉辦中心國民學校7所,私立完全小學1所,教師39人,學生21班433人(男生397人,女36人);保立國民學校80所,私立初小15所,教師101人。三十二年(1943),完全小學增至11所。有教師127人,學生2414人。保立初級小學和私立初小共95所,有教師101人,學生3787人。三十八年(1949)本縣解放,全縣有完全小學13所,初級小學109所。小學教職工共計297人,在校學生6305人。
新中國成立后,至1952年,全縣小學從1949年的122所發展到130所,在校學生達14216人,是1949年的2.25倍。1953年,根據全國文教會議“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的方針,全縣完全小學調整為12所,初級小學發展到119所。1956年后,隨農業合作化的發展,部分初級小學擴大辦學規模,增設高級班。1958年,在落實教育“5年規劃3年完成”的“大躍進”運動中,榆楚、藥惠、高劉、仁村等10個公辦高級組學校轉為公辦完全小學。1962年,國民經濟困難時,一些學校停辦,部分教師被精簡,農村初小下放到大隊來辦,小學在校學生比上年減少12.11%。1963年,隨著國民經濟復蘇,完全小學恢復、發展到28所,民辦初級小學發展到143所。1965年,全縣小學增至173所,在校學生24727人。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初等教育受到嚴重摧殘。特別是在1967~1968年“造反派”奪權、武斗期間,學校停課,桌凳被砸,教學設備慘遭破壞。1968年,“復課鬧革命”后的12月,全縣公辦小學下放到大隊,所有公辦小學教師回大隊任教,造成管理體制 混亂。在“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熱潮中,全縣小學實行5年一貫制。仁村、火箭、塬后、姬家等小學又先后增設初中班。1970年,全縣完全小學普遍附設初中班,致使小學教師和校舍、設施嚴重不足。1972年,全縣小學發展到206所。其中,5年制小學53所,7年制“戴帽”小學40所,初小113所。從1973年起進行調整,將有條件的“戴帽”小學改建為社辦初中。至1978年,全縣5年制小學增至88所(包括二物子校),7年制“戴帽”小學減至24所。小學在校學生29860人。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初等教育得到發展。1981年,取消了“戴帽”小學,同時,對民辦教師進行整頓,使小學教育質量逐步提高。是年,155所小學在校學生29006人,約占全縣7~15歲兒童總數的98%。1984年,縣政府根據陜西省農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在全縣集中開展普及初等教育活動。1985年,全縣109所小學(其中完全小學96所,初小13所),經省、市驗收團檢查驗收,普及初等教育各項指標均達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廳所規定標準,并頒發了普及初等教育證書。是年,學齡兒童入學率98.34%;在校學生鞏固率97.5%;應屆學生畢業率97.9%。至1989年,全縣小學109所,其中完全小學92所,初小17所。在校學生2333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45%;鞏固率98.9%;畢業率96.9%。
高陵縣城關小學是全縣唯一全日制公辦重點小學。該校位于縣城東街。民國三十五年(1946)稱縣立第一中心國民小學。新中國成立后,曾多次被譽為高陵縣“一等模范學校”、“小學骨干學校”。1968年12月下放后,由東街、北街大隊聯管。1969年,附設初中班。1970年,取消初中班,遂將約12畝校園及部分教室、宿舍等劃歸社辦城關中學(今鹿苑中學)。1977年后,擴大了校園,增建了教室,改善了學校辦學條件。1982年9月,收為公辦。1985年,該校占地近17畝,有950平方米教學樓1座,教工宿舍27間,生活用房5間,圖書2900余冊。儀器、教具243件(其中投影儀3臺)。另有大花園6個。操場4000平方米,籃球場1個,乒乓球臺4張,滑梯1個,體育器材如籃球、墊子等500余件。1984~1989年,學校連年被評為“文明單位”。在全縣率先開展“三個一”(一堂課、一份教案、一分經驗材料)的教改活動。《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用直觀手段啟發學生思維》分別獲西安市教育系統論文一、三等獎。在校學生參加縣市舉辦的語、數、書法、演講等各項競賽活動,均取得優異成績。1988年8月,又率先試行校長職工招聘制和教學目標管理及教師工作量化考核。1989年,進一步嚴格考勤、獎懲制度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使教學管理進一步制度化、科學化。
高陵縣1949~1989年小學學生統計表
表19-1
┏━━━━━┳━━━━┳━━━━━━┳━━━━━┳━━━━━┳━━━━┳━━━━━━┳━━━━━┓ ┃ ┃學校 ┃ 在校學生 ┃ 畢業生 ┃ ┃學校 ┃ 在校學生 ┃ 畢業生 ┃ ┃ 年份 ┃ ┃ ┃ ┃ 年份 ┃ ┃ ┃ ┃ ┃ ┃(所) ┃ (人) ┃ (人) ┃ ┃(所) ┃ (人) ┃ (人) ┃ ┣━━━━━╋━━━━╋━━━━━━╋━━━━━╋━━━━━╋━━━━╋━━━━━━╋━━━━━┫ ┃ 1949 ┃ 122 ┃ 6305 ┃ 980 ┃ 1981 ┃ 155 ┃ 29006 ┃ 4821 ┃ ┣━━━━━╋━━━━╋━━━━━━╋━━━━━╋━━━━━╋━━━━╋━━━━━━╋━━━━━┫ ┃ 1952 ┃ 130 ┃ 14216 ┃ 1241 ┃ 1982 ┃ 147 ┃ 27149 ┃ 4774 ┃ ┣━━━━━╋━━━━╋━━━━━━╋━━━━━╋━━━━━╋━━━━╋━━━━━━╋━━━━━┫ ┃ 1957 ┃ 131 ┃ 16719 ┃ 3134 ┃ 1983 ┃ 145 ┃ 26943 ┃ 4897 ┃ ┣━━━━━╋━━━━╋━━━━━━╋━━━━━╋━━━━━╋━━━━╋━━━━━━╋━━━━━┫ ┃ 1962 ┃ 133 ┃ 17946 ┃ 2948 ┃ 1984 ┃ 145 ┃ 26746 ┃ 4986 ┃ ┣━━━━━╋━━━━╋━━━━━━╋━━━━━╋━━━━━╋━━━━╋━━━━━━╋━━━━━┫ ┃ 1965 ┃ 173 ┃ 24727 ┃ 4554 ┃ 1985 ┃ 109 ┃ 23680 ┃ 4194 ┃ ┣━━━━━╋━━━━╋━━━━━━╋━━━━━╋━━━━━╋━━━━╋━━━━━━╋━━━━━┫ ┃ 1970 ┃ 180 ┃ 25156 ┃ 4677 ┃ 1986 ┃ 109 ┃ 21681 ┃ 4639 ┃ ┗━━━━━┻━━━━┻━━━━━━┻━━━━━┻━━━━━┻━━━━┻━━━━━━┻━━━━━┛
┏━━━━━┳━━━┳━━━━━┳━━━━━┳━━━━━┳━━━┳━━━━━┳━━━━━┓ ┃ 1975 ┃ 125 ┃ 27776 ┃ 5127 ┃ 1987 ┃ 109 ┃ 20863 ┃ 4377 ┃ ┣━━━━━╋━━━╋━━━━━╋━━━━━╋━━━━━╋━━━╋━━━━━╋━━━━━┫ ┃ 1978 ┃ 112 ┃ 29860 ┃ 5724 ┃ 1988 ┃ 109 ┃ 20863 ┃ 1056 ┃ ┣━━━━━╋━━━╋━━━━━╋━━━━━╋━━━━━╋━━━╋━━━━━╋━━━━━┫ ┃ 1980 ┃ 135 ┃ 29353 ┃ 5109 ┃ 1989 ┃ 109 ┃ 23339 ┃ 3350 ┃ ┗━━━━━┻━━━┻━━━━━┻━━━━━┻━━━━━┻━━━┻━━━━━┻━━━━━┛
高陵縣1989年六年制小學分布情況表
表19-2
┏━━━━━┳━━━━━━━━━━━━━━┳━━━━━┳━━━━━━━━━━━━━━┓ ┃分布鄉鎮 ┃ 學校名 稱 ┃分布鄉鎮 ┃ 學校名 稱 ┃ ┣━━━━━╋━━━━━━━━━━━━━━╋━━━━━╋━━━━━━━━━━━━━━┫ ┃ ┃ 城關小學(縣辦) ┃ ┃ 塬鄧小學 廟西小學 ┃ ┃ ┃ 田家小學 高家小學 ┃ ┃ 張家小學 夾灘小學 ┃ ┃ 鹿苑鎮 ┃ 張家中心小學 何家小學 ┃ ┃ 龍胡小學 上大寨小學 ┃ ┃ ┃ 上院小學 古城小學 ┃ 張卜鄉 ┃ 塬后小學 張橋小學 ┃ ┃ ┃ 草市小學 北街小學 ┃ ┃ 新建小學 杏王小學 ┃ ┣━━━━━╋━━━━━━━━━━━━━━┫ ┃ ┃ ┃ ┃ 桑家中心小學 繩劉小學 ┃ ┃ 曹家小學 崖王小學 ┃ ┃ ┃ 船張小學 高墻小學 ┃ ┃ 張卜中心小學賈家小學 ┃ ┃ 崇皇鄉 ┃ 北李小學 坡底吉小學 ┃ ┃ 南郭小學 ┃ ┃ ┃ ┣━━━━━╋━━━━━━━━━━━━━━┫ ┃ ┃ 窯子頭小學 井王小學 ┃ ┃ 羅家小學 雷家小學 ┃ ┃ ┃ ┃ ┃ 東城坊小學 鄧家塬小學 ┃ ┃ ┃ 徐吳小學 ┃ ┃ ┃ ┃ ┃ ┃ ┃ 姬家小學 院張小學 ┃ ┣━━━━━╋━━━━━━━━━━━━━━┫ ┃ ┃ ┃ ┃ 藥惠小學 東升小學 ┃ 姬家鄉 ┃ 姜李小學 肖家小學 ┃ ┃ ┃ 北樊小學 馬家小學 ┃ ┃ 高劉小學 毗沙小學 ┃ ┃ 藥惠鄉 ┃ 麥張小學 銀王中心小學 ┃ ┃ 涇吳小學 朝李小學 ┃ ┃ ┃ 江流小學 東樊小學 ┃ ┃ 楊官寨小學 ┃ ┃ ┃ ┣━━━━━╋━━━━━━━━━━━━━━┫ ┃ ┃ 草王小學 ┃ ┃ ┃ ┃ ┃ ┃ ┃ 耿鎮中心小學虎家小學 ┃ ┣━━━━━╋━━━━━━━━━━━━━━┫ ┃ ┃ ┃ ┃ 火箭小學 官路小學 ┃ 耿鎮 ┃ 周家小學 王家灘小學 ┃ ┃ ┃ 杜家小學 通遠小學 ┃ ┃ 蘇家小學 蒜劉小學 ┃ ┃ ┃ 仁村小學 史喻小學 ┃ ┃ 喇叭莊小學 ┃ ┃ ┃ ┣━━━━━╋━━━━━━━━━━━━━━┫ ┃ 通遠鎮 ┃ ┃ ┃ ┃ ┃ ┃ 灰堆坡小學 南史小學 ┃ ┃ 榆楚小學 安家中心小學 ┃ ┃ ┃ 五所小學 張白小學 ┃ ┃ 皇冊小學 皂南小學 ┃ ┃ ┃ 何村小學 ┃ 榆楚鄉 ┃ ┃ ┃ ┃ ┃ ┃ 鄒家小學 釣魚寨小學 ┃ ┣━━━━━╋━━━━━━━━━━━━━━┫ ┃ ┃ ┃ ┃ ┃ ┃ 馬北小學 ┃ ┃ ┃ ┣━━━━━╋━━━━━━━━━━━━━━┫ ┃ ┃ 生王小學 關市小學 ┃ ┃ ┃ ┃ ┃ 灣子中心小學大夫雷小學 ┃ ┃ 陳家灘小學 米家崖小學 ┃ ┃ 灣子鄉 ┃ ┃ ┃ ┃ ┃ ┃ 岳華小學 西張市小學 ┃馬家灣鄉 ┃ 西營中心小學店子王小學 ┃ ┃ ┃ 東張市小學 北孫小學 ┃ ┃ 梁村小學 ┃ ┗━━━━━┻━━━━━━━━━━━━━━┻━━━━━┻━━━━━━━━━━━━━━┛
學制與課程 光緒二十八年(1902)后,曾頒行《欽定學堂章程》,在私塾、書院、村學中曾推行壬寅、癸卯學制,但不知其詳。民國元年(1912),規定小學為“四三”制。初等小學4年,高等小學3年。本縣學校多實行此種學制,但農村私塾均未實行此種學制,學制時限不等。課程科目設置:農村初等小學課程有《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算術等;私塾課程由塾師確定,有《幼學瓊林》《增廣賢文》等。高等小學課程有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等。四年(1915)后,按《教育綱要》規定,初等小學課程為國文、歷史、地理、算學、體操、圖畫、修身。高等小學增設讀經、格致、博物等科目。十四年(1925)后,全縣改革學制,小學實行“四二制”。初、高級小學課程設置有所調整。高小設國文(包括讀經)、修身(包括公民訓練)、歷史、地理、博物、算學(術)、體育、音樂、圖畫、英語;初小設國文,修身、算學(術)、體育、音樂、圖畫。二十五年(1936)七月,執行教育部《修正小學規程》。高小設國語、算術、體育、音樂、公民、地理、歷史、自然。初小設國語、算術、美術、勞作、體育、音樂、常識等。每課時原則30分鐘。二十七年(1938),高小增設漢語拼音和社會發展簡史。三十五年(1946),初小三四年級增設珠算。
新中國成立后,初小設語文、算術、體育、唱游、美術。高小增設珠算、歷史、地理、音樂和美術。1962年,高小增設勞動課,初小增設手工課。1965年,五六年級增設“政治課”。1966年,毛澤東“五七”指示發表后,增設學工、學農、學軍課。
1969年,小學學制改為三二分段制。設政治、語文、革命文藝、軍事體育、勞動5科。1973年,增設毛澤東思想課。
1981年,全縣小學開始使用全日制十年制統編教材小學課本,四年級和五年級設語文、數學、歷史、地理、自然、品德、音樂、美術、體育。一至三年級設語文、算術、品德、音樂、美術、體育。1987年,恢復“四二”分段制,按國家教委制定的《全日制小學教學大綱》規定,一至三年級增設自然課。二至六年級增設勞動技術課。
考試制度 民國時期,考核學生學業成績,根據學科特點和各年級不同情況,一般采用口試、筆試、開卷考試、閉卷考試等形式。依教學階段每學期分初考、中考、終考。教學進度三分之一時初考,教學進度過半中考,期末終考。考核成績以百分計,60分為及格。學年末進行的考試,確定升降級。初小畢業升學考試,由招生學校命題考試,擇優錄取。高小畢業升學,由報考學校命題考試,擇優錄取。全縣會考由教育部門組織,各校派出優秀生數名參加,縣政府獎勵成績前3名獲得者。
建國初,沿用民國考試制度。50年代初,學習蘇聯,測試成績改百分制為5級分制。3分及格,4分良好,5分優秀。1958年后,恢復百分制。“文化大革命”期間,批判“智育第一”,把文化課考試視為學生的“緊箍咒”,普遍實行開卷考試,升學考試變為推薦選拔。“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撥亂反正,恢復考試制度。1984年后,全縣每年以鄉為單位舉行同級各科會考,縣、鄉分別獎勵成績優秀者。
耕讀小學
1961年,按照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家主席劉少奇提出的“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精神,本縣為解決困難兒童入學困難,倡辦“耕讀小學”,實行農閑上學,半天上課,半天勞動。耕讀學校大多利用生產隊公房作校址,不收學雜費,教學費用由生產隊解決。至1964年,全縣耕讀小學有17所。1965年,發展到25所,有學生558人,教師30人。“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耕讀小學全部停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