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學校
民國三十年(1941)前,全縣只有小學。高小畢業學生要接受中等教育,須旅居西安、三原、臨潼、涇陽等地中學就讀。三十年(1941)九月,在民眾強烈呼吁下,由縣長史憲章和羅端先等人倡導,調兌團莊、陳家、侯家、田家4村廟產田20畝和全縣義地80畝,以及河南省同鄉會義捐地20余畝,同時收取全縣每畝地派捐1元作經費,于三十一年(1942)二月在高陵塔下建成全縣第一所初級中學。民國元老于右任欣然題寫“高陵縣立中學”校名。學校既辟有園林,又有生產基地。學校籌建時即招收新生,借涇野學園上課。建成后又招新生,共4班200余人。至三十八年(1949),在校9班學生363人,增建大禮堂1座和購置部分教學儀器等。
新中國成立后,縣政府將接管的高陵縣立中學更名為高陵中學。1953年,又改制為完全中學。1956年,屬陜西省直轄,更名為陜西省高陵中學。是年,又在今通遠鎮、崇皇鄉分別新建星火、崇皇兩所初級中學。至1957年,全縣中學發展到11所,其中全日制完全中學1所,全日制初級中學2所,民辦初級中學8所,共有中學生1973人。國民經濟三年困難時期,民辦初中改建為農中,星火中學停辦。1965年,高陵中學、崇皇中學有初、高中學生1246人。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全縣中學“停課鬧革命”。“兩派”武斗之時,學校圖書、儀器、教學設備等遭到嚴重破壞。1968年,“復課鬧革命”,貧宣隊、工宣隊先后進駐,管理學校工作。是年,在“上小學不出村,上中學不出社”的思想指導下,一些社隊盲目發展社辦初中或小學“戴帽”初中班。至1976年,全縣4年制完全中學發展到16所,其中縣辦中學3所,社辦中學13所。社辦和小學“戴帽”初中發展到76所。在校中學生13259人,其中初中學生8993人,高中學生4266人。中學教育的超常規發展,造成中小學內部各類學校比例嚴重失調,設施不足,教師匱乏,不得不選調小學教師充實中學教學,致使教育質量普遍下降。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后,中學教育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對中學進行壓縮、調整。1981年,社辦完全中學改為初中,縣辦一二三中改為高級中學,取消了“戴帽”初中。1985年,全縣有初、高級中學19所,其中高級中學3所,鄉鎮辦初中16所。在校初、高中學生14659人,其中高中3017人。為解決縣城區職工、市民子女上學難的矛盾,1987年,投資81萬元建成高陵四中。至1989年,全縣初、高級中學17所。其中,縣辦高級中學3所,初級中學1所;鄉鎮辦初中13所。在校中學生11228人,其中初中8617人,高中2611人。
高陵縣1949~1989年普通中學教育發展情況統計表
表19-3
┏━━━━━┳━━━━━━━━━━━━━┳━━━━━━━━━━━━━┳━━━━━┳━━━━━━━━━━━━━┳━━━━━━━━━━━━━┓ ┃ ┃ 學校(所) ┃ 學生(人) ┃ ┃ 學校(所) ┃ 學生(人) ┃ ┃ ┣━━━━┳━━━━┳━━━╋━━━━┳━━━━┳━━━┫ ┣━━━━┳━━━━┳━━━╋━━━━┳━━━━┳━━━┫ ┃年份 ┃ ┃ ┃ ┃ ┃ ┃ ┃年份 ┃ ┃ ┃ ┃ ┃ ┃ ┃ ┃ ┃合計 ┃初中 ┃高中 ┃合計 ┃初中 ┃高中 ┃ ┃合計 ┃初中 ┃高中 ┃合計 ┃初中 ┃高中 ┃ ┣━━━━━╋━━━━╋━━━━╋━━━╋━━━━╋━━━━╋━━━╋━━━━━╋━━━━╋━━━━╋━━━╋━━━━╋━━━━╋━━━┫ ┃ 1949 ┃ 1 ┃ 1 ┃— — ┃ 363 ┃ 363 ┃ ┃ 1971 ┃ 8 ┃ 5 ┃ 3 ┃ 10166 ┃ 6796 ┃ 3370 ┃ ┣━━━━━╋━━━━╋━━━━╋━━━╋━━━━╋━━━━╋━━━╋━━━━━╋━━━━╋━━━━╋━━━╋━━━━╋━━━━╋━━━┫ ┃ 1953 ┃ 1 ┃ — — ┃ 1 ┃ 992 ┃ 889 ┃ 103 ┃ 1975 ┃ 50 ┃ 45 ┃ 5 ┃ 10386 ┃ 7915 ┃ 2471 ┃ ┣━━━━━╋━━━━╋━━━━╋━━━╋━━━━╋━━━━╋━━━╋━━━━━╋━━━━╋━━━━╋━━━╋━━━━╋━━━━╋━━━┫ ┃ 1956 ┃ 3 ┃ 2 ┃ 1 ┃ 1635 ┃ 1342 ┃ 293 ┃ 1976 ┃ 92 ┃ 76 ┃ 16 ┃ 13259 ┃ 8993 ┃ 4266 ┃ ┣━━━━━╋━━━━╋━━━━╋━━━╋━━━━╋━━━━╋━━━╋━━━━━╋━━━━╋━━━━╋━━━╋━━━━╋━━━━╋━━━┫ ┃ 1957 ┃ 11 ┃ 10 ┃ 1 ┃ 2330 ┃ 1973 ┃ 357 ┃ 1978 ┃ 88 ┃ 74 ┃ 14 ┃ 13282 ┃ 9175 ┃ 4107 ┃ ┣━━━━━╋━━━━╋━━━━╋━━━╋━━━━╋━━━━╋━━━╋━━━━━╋━━━━╋━━━━╋━━━╋━━━━╋━━━━╋━━━┫ ┃ 1961 ┃ 3 ┃ 2 ┃ 1 ┃ 2146 ┃ 1753 ┃ 393 ┃ 1979 ┃ 53 ┃ 46 ┃ 7 ┃ 12784 ┃ 9082 ┃ 3702 ┃ ┣━━━━━╋━━━━╋━━━━╋━━━╋━━━━╋━━━━╋━━━╋━━━━━╋━━━━╋━━━━╋━━━╋━━━━╋━━━━╋━━━┫ ┃ 1962 ┃ 2 ┃ 1 ┃ 1 ┃ 1499 ┃ 1142 ┃ 357 ┃ 1981 ┃ 15 ┃ 12 ┃ 3 ┃ 12564 ┃ 9864 ┃ 2700 ┃ ┣━━━━━╋━━━━╋━━━━╋━━━╋━━━━╋━━━━╋━━━╋━━━━━╋━━━━╋━━━━╋━━━╋━━━━╋━━━━╋━━━┫ ┃ 1965 ┃ 2 ┃ 1 ┃ 1 ┃ 1441 ┃ 1246 ┃ 195 ┃ 1984 ┃ 23 ┃ 20 ┃ 3 ┃ 13341 ┃ 10396 ┃ 2945 ┃ ┣━━━━━╋━━━━╋━━━━╋━━━╋━━━━╋━━━━╋━━━╋━━━━━╋━━━━╋━━━━╋━━━╋━━━━╋━━━━╋━━━┫ ┃ 1968 ┃ 7 ┃ 5 ┃ 2 ┃ 2552 ┃ 2552 ┃ ┃ 1985 ┃ 19 ┃ 16 ┃ 3 ┃ 14659 ┃ 11642 ┃ 3017 ┃ ┣━━━━━╋━━━━╋━━━━╋━━━╋━━━━╋━━━━╋━━━╋━━━━━╋━━━━╋━━━━╋━━━╋━━━━╋━━━━╋━━━┫ ┃ 1969 ┃ 8 ┃ 5 ┃ 3 ┃ 5277 ┃ 5175 ┃ 102 ┃ 1987 ┃ 21 ┃ 18 ┃ 3 ┃ 15040 ┃ 12054 ┃ 2986 ┃ ┣━━━━━╋━━━━╋━━━━╋━━━╋━━━━╋━━━━╋━━━╋━━━━━╋━━━━╋━━━━╋━━━╋━━━━╋━━━━╋━━━┫ ┃ 1970 ┃ 7 ┃ 4 ┃ 3 ┃ 8612 ┃ 7623 ┃ 989 ┃ 1989 ┃ 17 ┃ 14 ┃ 3 ┃ 11228 ┃ 8617 ┃ 2611 ┃ ┗━━━━━┻━━━━┻━━━━┻━━━┻━━━━┻━━━━┻━━━┻━━━━━┻━━━━┻━━━━┻━━━┻━━━━┻━━━━┻━━━┛
高陵縣1989年普通中學分布情況表
表19-4
┏━━━━━┳━━━━━━━┳━━━━━┳━━━━━┳━━━━━━━┳━━━━━┳━━━━━┳━━━━━┓ ┃學校名稱 ┃ 駐地 ┃辦學性質 ┃中學類別 ┃ 學校名稱 ┃ 駐地 ┃辦學性質 ┃中學類別 ┃ ┣━━━━━╋━━━━━━━╋━━━━━╋━━━━━╋━━━━━━━╋━━━━━╋━━━━━╋━━━━━┫ ┃高陵一中 ┃ 塔底田村 ┃ 縣辦 ┃ 高級 ┃ 姬家一中 ┃ 姬家莊 ┃ 鄉辦 ┃ 初級 ┃ ┣━━━━━╋━━━━━━━╋━━━━━╋━━━━━╋━━━━━━━╋━━━━━╋━━━━━╋━━━━━┫ ┃高陵二中 ┃ 通遠鎮 ┃ 縣辦 ┃ 高級 ┃ 姬家二中 ┃ 八斗趙 ┃ 鄉辦 ┃ 初級 ┃ ┣━━━━━╋━━━━━━━╋━━━━━╋━━━━━╋━━━━━━━╋━━━━━╋━━━━━╋━━━━━┫ ┃高陵三中 ┃ 崇皇寺 ┃ 縣辦 ┃ 高級 ┃ 馬家灣中學 ┃ 馬家灣 ┃ 鄉辦 ┃ 初級 ┃ ┣━━━━━╋━━━━━━━╋━━━━━╋━━━━━╋━━━━━━━╋━━━━━╋━━━━━╋━━━━━┫ ┃高陵四中 ┃ 縣城南新街 ┃ 縣辦 ┃ 初級 ┃ 崇皇一中 ┃ 崇皇寺 ┃ 鄉辦 ┃ 初級 ┃ ┣━━━━━╋━━━━━━━╋━━━━━╋━━━━━╋━━━━━━━╋━━━━━╋━━━━━╋━━━━━┫ ┃鹿苑中學 ┃ 縣城東街 ┃ 鎮辦 ┃ 初級 ┃ 崇皇二中 ┃ 窯子頭 ┃ 鄉辦 ┃ 初級 ┃ ┣━━━━━╋━━━━━━━╋━━━━━╋━━━━━╋━━━━━━━╋━━━━━╋━━━━━╋━━━━━┫ ┃藥惠中學 ┃ 藥惠村 ┃ 鄉辦 ┃ 初級 ┃ 榆楚中學 ┃ 榆楚村 ┃ 鄉辦 ┃ 初級 ┃ ┣━━━━━╋━━━━━━━╋━━━━━╋━━━━━╋━━━━━━━╋━━━━━╋━━━━━╋━━━━━┫ ┃通遠中學 ┃ 通遠鎮 ┃ 鎮辦 ┃ 初級 ┃ 張卜中學 ┃ 張卜村 ┃ 鄉辦 ┃ 初級 ┃ ┣━━━━━╋━━━━━━━╋━━━━━╋━━━━━╋━━━━━━━╋━━━━━╋━━━━━╋━━━━━┫ ┃耿鎮中學 ┃ 耿 鎮 ┃ 鎮辦 ┃ 初級 ┃ 廟西中學 ┃ 廟西村 ┃ 鄉辦 ┃ 初級 ┃ ┣━━━━━╋━━━━━━━╋━━━━━╋━━━━━╋━━━━━━━┻━━━━━┻━━━━━┻━━━━━┫ ┃灣子中學 ┃ 灣子村 ┃ 鄉辦 ┃ 初級 ┃ ┃ ┗━━━━━┻━━━━━━━┻━━━━━┻━━━━━┻━━━━━━━━━━━━━━━━━━━━━━━━━┛
學制與課程
民國三十一年(1942)縣立初級中學建成后,根據國民政府《修正中學規程》規定,學制3年。課程有國語、數學、歷史、地理、英語、公民、體育、音樂、勞作、圖畫、童軍。一年級增設博物課。二三年級增設生理衛生和化學課。
新中國成立后,沿用民國時學制。初中開設的課程有語文、外語、數學、政治、衛生常識、生物、化學、物理、地理、歷史、音樂、圖畫、體育等。高中開設的課程有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外語、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體育等。“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學習文化科學知識被當作資產階級的“智育第一”,遭到批判,雖有課程設置規定,但缺乏課本,各校開設課目不一,但大批判、革命文藝和軍事體育課均作為最重要的課程。1972~1976年,響應毛澤東主席的號召,走“五七道路”,普遍開展學工、學農、學軍和批判資產階級活動。正常的課程教學時間,多被學工、學農、學軍和大批判活動所擠占。教學的課程內容多為應用文、統計與會計、農村用電、農機、農藥、化肥等實用技術知識。高中開設有農機班、電工班、會計班、獸醫班、數學班、文藝班、衛生班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初、高中均按全國十年制統一教材科目開設文化課。1986年以后,高、初中各年級均開設有政治、語文、數學、外語、體育、勞動技術課。初二~高三設物理課,初三~高三設化學課。初一~初三設音樂、美術課。初一、初二設有歷史、地理、生物課。初三設生理衛生課。高一設歷史課,高二設地理課,高三設生物課,高二、高三還設有選修課。
考試制度
民國及新中國成立后,對中學生學業成績考核基本沿用學科階段考試制度,分期中、期末、學年和畢業4次進行。1953年,初中升學考試由招生學校命題、閱卷,擇優錄取。1956年崇皇、星火中學建成后,全縣升學考試統一進行,按學區分配入學。“文化大革命”期間,考試制度曾受到批判,以政治表現作依據,推薦升入中學。1972年后,采取推薦與文化課考核相結合的辦法,確定選拔升學對象。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后,全縣中學也恢復了考試制度。初中升學考試,由縣教育局統一組織學科命題、閱卷,按照學生所在學區或報考學校自愿,擇優錄取。
高陵縣1977~1989年高校中專錄取情況統計表
表19-5 單位:人
┏━━━━━┳━━━━┳━━━━┳━━━━┳━━━━┳━━━━━┳━━━━┳━━━━┳━━━━┳━━━━┓ ┃ 年份 ┃高校 ┃高中專 ┃初中專 ┃合計 ┃ 年份 ┃高校 ┃高中專 ┃初中專 ┃合計 ┃ ┣━━━━━╋━━━━╋━━━━╋━━━━╋━━━━╋━━━━━╋━━━━╋━━━━╋━━━━╋━━━━┫ ┃ 1977 ┃ 25 ┃ 30 ┃— — ┃ 55 ┃ 1984 ┃ 83 ┃ 61 ┃ 29 ┃ 173 ┃ ┣━━━━━╋━━━━╋━━━━╋━━━━╋━━━━╋━━━━━╋━━━━╋━━━━╋━━━━╋━━━━┫ ┃ 1978 ┃ 94 ┃ 45 ┃— — ┃ 139 ┃ 1985 ┃ 97 ┃ 33 ┃ 51 ┃ 181 ┃ ┗━━━━━┻━━━━┻━━━━┻━━━━┻━━━━┻━━━━━┻━━━━┻━━━━┻━━━━┻━━━━┛
┏━━━━━┳━━━━┳━━━━┳━━━━┳━━━━┳━━━━━┳━━━━┳━━━━┳━━━━┳━━━━┓ ┃ 1979 ┃ 72 ┃ 27 ┃ 34 ┃ 133 ┃ 1986 ┃ 96 ┃ 20 ┃ 59 ┃ 175 ┃ ┣━━━━━╋━━━━╋━━━━╋━━━━╋━━━━╋━━━━━╋━━━━╋━━━━╋━━━━╋━━━━┫ ┃ 1980 ┃ 58 ┃ 52 ┃ 22 ┃ 132 ┃ 1987 ┃ 100 ┃ 32 ┃ 51 ┃ 183 ┃ ┣━━━━━╋━━━━╋━━━━╋━━━━╋━━━━╋━━━━━╋━━━━╋━━━━╋━━━━╋━━━━┫ ┃ 1981 ┃ 33 ┃ 39 ┃ 12 ┃ 84 ┃ 1988 ┃ 96 ┃ 24 ┃ 42 ┃ 162 ┃ ┣━━━━━╋━━━━╋━━━━╋━━━━╋━━━━╋━━━━━╋━━━━╋━━━━╋━━━━╋━━━━┫ ┃ 1982 ┃ 76 ┃ 32 ┃ 29 ┃ 137 ┃ 1989 ┃ 109 ┃ 22 ┃ 59 ┃ 190 ┃ ┣━━━━━╋━━━━╋━━━━╋━━━━╋━━━━╋━━━━━┻━━━━┻━━━━┻━━━━┻━━━━┫ ┃ 1983 ┃ 104 ┃ 29 ┃ 28 ┃ 16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