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私立西北農工學院
民國三十七年(1948),中華基督教會西北農工改進會總干事王子元在本縣西康橋馬園藝場內(今縣農場)創立“私立西北農工學院”。初建成時,有房舍60余間,教學用地600余畝。所聘教授,有全國水利機械專家曹瑞芝、化學家李廉圃、礦冶家王世琮等學術權威和留學生4人。辦學以“面向西北,為工農服務,以造就建設人才,救濟失學青年”為宗旨。三十八年(1949) 二月,首次招收預備班學生85人。其中水利系38人(男),化工系13人(男11人,女2人),農墾系20人(男),礦冶系14人(男)。學制4年。本縣解放時,共有教職工和學生123人,校舍共250間。7月,經院方考核,67人升入各系正班學習。9月,根據上級指示,學院撤銷,師生分別轉入西北農學院、西北工學院、西北大學等校。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
1949年10月,西北人民革命大學第五部駐通遠坊(今縣二中處),隸屬西北局領導,李敷仁任校長。1951年撤銷。主要招收民國舊職員和社會青年。學員既有教授、學者、專家,也有初中肄業學生。實行供給制。學習內容主要是社會發展史、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改造思想,為新解放的西北地區培養干部。
“五七”大學
1975年10月,縣革委會為培養農技人才和培訓中小學教師,成立縣“五七”大學。校址分設在縣農場和縣二中 。學制2年。開設農技班和師資培訓班,學員99人。其中農技班49人,由生產隊推薦,駐縣農場;師資培訓班50人,主要在小學民辦教師中選招,駐縣二中前院。農技班除配備專職教師外,還聘請西北農學院教授、講師兼任。1977年12月,兩班學生畢業,學校停辦。
西北農學院高陵教學點
1975年,西北農學院學習朝陽農學院“開門辦學”經驗,在高陵一中設植保系教學點,為咸陽地區培養專業人才。是年,教學點招收農學專業班學員90人。其中高陵、三原、涇陽各15人,乾縣、禮泉各10人,淳化、旬邑、永壽、長武、彬縣各5人。師資、經費等由西北農學院負擔。學員從社隊農技站農民技術員和隊干部中選送,實行社來社去,學制2年。農學專業以傳授棉花、玉米、小麥、油菜等農作物栽培技術為主。1977年2月,教學點學員畢業停辦。后按上級指示,對畢業學員“承認學歷”,全部錄用為國家干部或正式職工。
高師函授班
1979年,陜西省教育學院在縣教師進修學校設函授漢語文學專科、數學專科、物理專科、化學專科班。1979~1989年,先后有319名函授生,其中191人函授畢業領取了大學專科文憑。
電大班
1987年,西安廣播電視大學在縣教師進修學校設立語言文學專業電大班。學制2年,后改為3年。先后招生共50人。1989年,學員全部畢業,并領取了大學專科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