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種植技術推廣體系
本縣農作物種植技術,歷代由農民自然傳授。作物用種由農民自選、自留、自用,或相互調劑兌換;栽培、施肥技術,由父授子承;植保主要為單家獨戶土法防治。
民國時期,引進小麥、棉花新品種,少量田塊植保開始用化學藥劑防治。七年(1918),縣政府在文昌宮后辟地3畝,開辦棉業試驗場,引種新棉種。二十二年(1933),從涇陽永樂區棉花產銷合作社引種美棉。二十五年(1936),西北農事試驗場在本縣部分地區推廣自育小麥品種和試種陜西省棉產改進所分配的斯字4號棉花原種。二十六年(1937)縣太華棉業生產運銷合作社成立后,與縣農業推廣所分別負責棉花、小麥新品種的引進推廣,改良棉花、小麥品種,由部分農家試種。
新中國成立后,縣人民政府組織農民選育兌換農作物良種,恢復發展生產。1951年,縣農業技術推廣組受咸陽地區農業技術推廣站三原指導組指導,引種新品種示范種植,并進行化肥試用和開展植保工作。1953年后,組建花果、城關 、張市3個農業技術推廣指導站,分片指導良種繁育和植保工作。縣人民政府同時將縣農場作為良種繁育基地,繁育本縣區域良種,進行大田豐產栽培示范。
1956年農業合作化后,縣農業技術推廣指導站指導全縣生產用種,從千家萬戶分散留種轉變為集體留用,建立育種基地。縣農場按縣政府安排引進繁育良種,分配給各社隊種植。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種子工作按照“四自一輔”(自選、自繁、自留、自用、輔之必要調劑)方針,建立“以縣農場為核心,生產隊種子田為基礎”的良種繁育體系。植保、栽培、施肥、用水等技術由科技部門指導。生產隊建立植保專業隊。植保藥、械由基層供銷社供應。1961年,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內設種子站,負責指導全縣良種繁育、引種和調劑;農業技術推廣組,負責全縣病蟲測報、栽培、施肥新技術推廣,指導生產隊實施新技術和防治病蟲害。“文化大革命”開始后,良種繁育等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受到嚴重干擾。出現大田種子多、亂、雜(品種多,布局亂,種子雜)現象。1970年后,全縣各公社相繼組建公社農技站,各大隊相繼建立大隊農場和大隊科研站。1973年后,重申“四自一輔”種子工作方針,恢復縣農場示范繁育良種基地。實行社隊農場統一繁殖,強化種子體系建設,同時建起縣苗圃和涇渭林場,繁育林木新品種。1980年,成立高陵縣林業站,負責全縣林木新品種的引進和優良林果樹種的繁育推廣。1981年后,縣種子公司和農業技術中心工作站,在縣內5個村設特約良種繁殖基地,并在海南島、山西省建立基地,進行玉米新品種的繁育。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針對村、組兩級科技組織網破線斷的現實,縣、鄉兩級農技部門和種子、農資部門先后成立農技服務實體,還鼓勵科技人員下鄉實行科技承包,發展和扶持種植、種子專業戶、示范戶。1989年,全縣各鄉鎮建立農技、農藥、化肥、種子等各種服務實體20多個,科技示范戶5000多戶。
養殖技術推廣體系
歷史上,牲畜疫病主靠散見于民間的中藥獸醫診治,閹割靠閹匠手術,繁殖靠自然交配。民國二十八年(1939)后,縣政府始設獸醫技佐1人,負責流行畜疫防治。
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春,縣人民政府四科組織農村獸醫胡通和、陳東坡、張炳新、侯占三、陳尚義、鄒慶輔、吉生茂、熊德有和小戶李、東城坊等配種站成員23人,成立高陵縣獸醫協會,四科科長兼任會長,副會長由獸醫陳東坡擔任。1953年春,由協會組織侯占三、張俊學和胡通和、陳東坡分別投資建立股份制城關聯合診所,時有獸醫工作人員9人(包括咸陽地區駐縣畜牧獸醫干部苗志芳)。是年冬,相繼組建張卜、耿鎮獸醫聯合診所。1954年,先后成立通遠、崇皇、馬家灣獸醫診所(站)。1956年,建成崇皇配種站。1957年春,高陵縣畜牧獸醫工作站成立,負責全縣畜牧獸醫工作。1958年,基層診所統一改稱為駐地公社獸醫站,縣上增設配種站。1961年冬,藥惠、灣子、榆楚公社相繼建成獸醫站。1964年,馬家灣公社增建配種站。至1966年,姬家公社獸醫站建成后,縣、社兩級畜牧獸醫科技推廣體系形成。70年代初,大力發展以豬為主的畜牧業,全縣各大隊陸續配備1~2名“赤腳”獸醫,有的生產隊還配備1名防疫員。至此,以縣、社畜牧獸醫中心(站)為主體的“三防”科技服務網絡形成。80年代初,縣、鄉畜牧獸醫工作站,適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際,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實行科技人員包預防、包治療,保證養殖戶參加防疫,保證村不漏戶,戶不漏畜禽的“兩包兩保證”措施,強化防疫工作。1988年,縣畜牧獸醫技術服務中心成立,設動物檢疫站,配備疫病化驗室、獸醫防疫車,開展畜禽疫病防治咨詢服務,使畜禽疫病防治走上社會化服務軌道。80年代末,養殖科技服務體系有12個良種雞場、84個孵化場、(點)、6個飼料廠、120多處飼料銷售點。還有16個籠具加工網點,50多家養雞設備供應點,40多個獸藥銷售點,22個養雞協會,42個養雞聯合體,5000多個科技示范戶。形成良種、疫病防治、飼料生產、銷售和技術推廣等比較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機服務體系
1958年,國家投資建成高陵縣拖拉機站,由陜西省統配耕作機械和牽引機具等,開展機械化耕作服務。1970年8月,農機下放到10個公社,成立公社農機管理站和農機站。同時建成縣農機修造、機械制造等農業機械修配企業。1972年5月縣農業機械局成立后,先后增設農機管理站,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農機公司。耕播、收獲、植保、運輸、排灌、農副加工、養殖等機械逐年增多。1980年農機下放到大隊后,全縣79個大隊分別成立農機管理站(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后,絕大部分農機承包到個人,不少私人也開展農機經營服務工作,形成個體、聯戶、集體和國營等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農機服務新格局。1986年后,隨農村經濟第二步改革的深入,鄉鎮恢復農機管理服務站,增設農機安全監理站,建立“兩會一活動”制,即縣、鄉每月各開一次例會,村級每月一次安全活動日。開展供油、配件、修理等多項服務。耕作上采取聯機、聯片,發揮“統”的功能;技術上加強技術培訓,審評考核和農機、農技結合教育,進行農業綜合技術開發。80年代末,全縣87個行政村農機管理組織分別設兼職管理員1~3名,共110多人。建有各種農機服務隊,開展多項服務,使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