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民國以前,每逢廟會,皆有戲班和社火捧場。農村紅、白喜事,多請自樂班和曲子會助興。班會少則五六人,多則十幾人。無道具,不化妝,圍坐一起,在樂器伴奏下演唱。不事營業,以自娛自樂為目的。流行的劇種主要有秦腔、眉戶和阿宮腔,又有業余和專業之分。清末有著名秦腔藝人龍得子,俗稱高陵娃,主演花衫,兼演青衣,念唱俱佳,表演傳神。光緒年間馳名陜西。
業余團體
聯合班 民國二十年(1931)年饉過后,為養家糊口,上馬渡村自樂班班頭楊老八和高墻村曲子會會頭王繼承,成立聯合戲班,農閑出外包場,同臺演唱秦腔和眉戶劇,群眾稱之為“風攪雪”。后由于收入低微,難以維持正常開支自行散班。
同樂秦腔社 民國二十一年(1932),由縣城北街秦腔愛好者,在自樂班的基礎上組成。社長先后為藥懷林、吳恩才、劉宏道,成員50余人,生、丑、凈、旦齊全。逢年過節或農閑時化裝演出。主要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法門寺》《柜中緣》等。主要演員有劉宏道、張長慶、魏玉昌等。新中國成立前停演。
學生業余文藝隊抗日戰爭初期,各地愛國救亡運動風起云涌,旅居外地的本縣籍學生,與涇野學園師生聯合成立業余文藝宣傳隊,排練活報劇《難民曲》《捉漢奸》《放下你的鞭子》;歌劇《一把菜刀》《我的家在松花江上》等劇目,深入街頭巷尾宣傳演出,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三十六年(1947),在中共地下黨員桑宏農支持下,縣立中學(今高陵一中)師生成立業余文藝隊,排演大型話劇《野玫瑰》,在縣城為群眾演出。三十七年(1948),在中共地下黨員劉德生倡導下,縣中師生又排演大型話劇《萬世師表》。新中國成立后,高陵中學師生先后排演歌劇《兄妹開荒》《王秀鸞》《小二黑結婚》和話劇《青年一代》《風華正茂》等劇目,在縣劇院公演,群眾喜聞樂見。
西北人民革命大學二部文工室 1949~1952年,西北人民革命大學二部駐本縣通遠坊。校文工室常排練節目,在社會上宣傳演出。劇目有歌劇《王秀鸞》《白毛女》《兄妹開荒》等;眉戶劇《大家喜歡》《十二把鐮刀》等;話劇《龍須溝》等;秦腔劇《血淚仇》《魚腹山》等,很受群眾歡迎。
東城坊業余劇團新中國成立初,由東城坊村藝人王友民倡導成立。主要演唱秦腔,劇目主要有王友民編導的大型現代戲《關中血淚》和小戲《兄弟參軍》《打皂角》《收鮮蛋》等。得民大文工室的指導,表演水平較高。巡回高陵、涇陽一帶演出,頗受群眾歡迎。《西北文藝》《群眾日報》載文贊揚,被譽為西北一枝花。1954年停演。
專業團體
景盛班 清光緒二十七年(1891),皂樹劉村富戶劉澤堂和劉仿照合伙創建。系秦腔戲班。在渭北各縣巡回演出。箱底新,班子硬,在觀眾中享有盛譽。著名演員有黨甘亭,工花旦,表演細膩,感情逼真,聲音甜潤,人稱“胎里紅”。陳雨農,工閨閣旦,唱做俱佳,演技嫻熟,很受觀眾歡迎。看家戲是《黃河陣》。因常受地方軍匪惡霸欺擾,難以正常演出。光緒三十一年(1895)自行解散。
同樂木偶社 清末,渭橋村王德林與其妻吳淑芳創建。后得藝人周化一指點,演技提高,收入增加,人員發展至20余人。主唱滿娃(佚名),挑竿能手董孝義。主要劇目有《秦瓊賣馬》《孫臏坐洞》《金沙灘》《下河東》等。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董孝義和部分演員離社,與袁克勤聯合成立長安縣木偶劇團。
劉澤堂皮影社 秦腔景盛班解散后,沉寂多年的劉澤堂,又辦起阿宮腔皮影社。雇請能工巧匠,刻制全套皮影道具,其中《七殿書》《絕龍嶺》劇目雕工最佳。在渭北各縣巡回演出,紅極一時。民國時,由于軍閥割據,戰亂不息,入不敷出,難以為繼,于是封箱停演。二十年(1931)年饉過后,劉門家境日衰。為了生計,劉應運繼承父業,恢復皮影演出。兩三年后,在富平的一次演出中,被軍閥武關石吞霸全部戲箱。皮影社解體。
周尚禮皮影社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中王村村民周尚禮創建。系眉戶皮影戲班。周能唱眉戶戲100余本。主要劇目有《金碗釵》《白蛇傳》《春秋配》《古城會》《朋友樂》《隔門賢》《二姐娃看病》《張連賣布》等。常在臨近各縣包場演出。新中國成立后,1960年在國家困難時期停演。
穆占魁皮影社 民國二十四年(1935),楊官寨村民間藝人穆占魁創建。系秦腔皮影戲班。穆本人生、丑、凈、旦皆演唱嫻熟。巡回渭北、陜北、甘肅平涼一帶,長達10年之久。三十四年(1945),收攤停演。
化民社 民國二十三年(1934)秋,由喜愛秦腔藝術的縣公安助理員杜永壽等人倡導,縣民團團長雷春伯牽頭召集全縣黨、政、軍、商、民及文教界的紳士名人27人,入股出錢,招收瀕臨倒閉的西安榮化社27名學生演員,買來草灘李應才的戲箱組建而成。社長初由股東輪流擔任。后經協商由韋輯伍出任固定社長。招新生補充演員,聘請著名導演惠濟民、田疇易、楊安民等任教練,一批優秀演員脫穎而出。有馬振華,工花旦,作功細膩,扮相俊美,人稱“萬人迷”。趙化俗,工正旦,傳情生動,善于做戲,綽號“虼蚤紅”。雷化文,工小旦,聲音委婉纏綿,甜潤動聽,被觀眾譽為“白蝴蝶”。李慶民,工須生,嗓音宏亮,吐字清晰,譽稱“五里半”。劉化鵬,工須生,聲情俱佳,表演傳神,頗受賞識;生角黃育民、劉正民、解新民、馮政民等都是文武兼長的優秀演員。劇目主要有《魚水情》《白蛇傳》《軟玉屏》《玉鏡臺》《雙絲帕》《盜虎符》《臥薪嘗膽》《三滴血》等10余本。看家劇目有《雙明珠》《青梅傳》,尤以《濟公案》最受觀眾青睞。群眾有歌謠贊道:《雙明珠》《青梅傳》,叫座的還是《濟公案》。除本戲外,拿手折子戲有趙化俗的《三娘教子》、雷化文的《斷橋》、尚啟民的《白玉樓》、劉化鵬的《轅門斬子》、劉正民的《反西涼》、馬振華的《拾玉鐲》、郭維民的《拷紅娘》、李慶民的《黃鶴樓》、薛恒國的《打鑾駕》、解新民的《殺四門》等。由于演員行當齊全,功底深厚,劇目新穎,好戲連臺,渭北諸縣竟相邀請包場演出,收入可觀。二十七年(1938),韋輯伍率劇社赴漢中各縣演出。三十一年(1942)回縣,得曹蘊如、劉子先資助,更新戲箱,赴省城演出。由于演員的出色表演,不時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和陣陣喝彩。演出月余,場場爆滿。抗日戰爭勝利后,彭彥斌接任社長。時值物價飛漲,通貨膨脹,收入難以為繼。至本縣解放前夕,骨干演員大多離去,無法演出而癱瘓。
高陵縣人民劇團 1949年本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縣委書記韓學理派馬耀先對化民社進行整編,成立高陵縣人民劇團。實行供給制。劇團在整理演出傳統劇目的同時,趕排了《大家喜歡》《窮人恨》《做軍鞋》《紅娘子》《打虎計》等10多個新劇目,為開展清匪反霸、鞏固新生人民政權,做出巨大貢獻。1950年元月,被接收為三原分區人民劇團。是年5月分區撤銷后,又被咸陽專署接收,更名咸陽專區人民劇團。
高陵劇團 1952年8月,縣委、縣政府另行成立的劇團。為集體性質的事業單位,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團委會集體領導制。劇團行當齊全,演員隊伍穩定,巡回于陜、甘各地,收入可觀,自給有余。1958年,王保平改編的《劉介梅》一劇赴西安演出余月,場場座無虛席。受到省、市戲劇界和觀眾的好評。陜西人民廣播電臺錄音播放。1961年,新排《女巡案》又被陜西人民廣播電臺錄放。1963年,緊密配合黨的工作中心,演出現代劇占80%以上,下鄉演出占80%以上。演員行當齊會,政治業務素質高,經濟收入自給有余,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五好劇團”稱號。1964年,由王保平、王仲一、尚鷹等人編劇演出的現代劇《向陽花開》,被推薦到陜西省現代戲觀摩大會上作示范匯報演出。演出的傳統劇目有《狀元媒》《葫蘆峪》《鍘美案》《下河東》《白玉樓》《蜜蜂計》《梁山伯與祝英臺》《游西湖》《劈山救母》《八件衣》《天河配》《忠義俠》《女巡案》《春秋筆》《十五貫》《孟姜女》等。現代戲有《梁秋燕》《小二黑結婚》《血淚仇》《三世仇》《窮人恨》《奪印》《江姐》《向陽川》《李雙雙》《焦裕錄》《雷鋒》《向秀麗》等共226本。演出劇目之多,居全省縣級劇團之首。“文化大革命”中,傳統戲被禁演,只演《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等8個樣板戲和《萬水千山》《平原作戰》《杜鵑山》等現代戲,劇團收入減少,靠縣財政補貼過日子。1976年粉碎“四人幫”反革命集團后,首先把上海歷史舞劇《小刀會》移植為秦腔,搬上舞臺,受到中央戲劇界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群眾的普遍歡迎。1978年后,歷史傳統劇目逐漸解禁,劇團先后趕排了《十五貫》《鍘美案》《逼上梁山》《紅燈照》《三打祝家莊》《假婿乘龍》《出湯邑》《墻頭記》《屠夫狀元》《臥虎鎮》《狄龍案》《徐九經升官記》《秦王求賢》《天之嬌女》《秦香蓮后傳》《魂斷燕山》《下河東》等38本,巡回各地演出。1986年《天之嬌女》一劇被陜西電視臺錄放。
50~60年代,主要演員有惠化俗,工須生,文武兼備,表演有激情,代表劇目有《拆書》《下河東》。薛巧玉,工小旦,唱腔優美悅耳,表演細膩活潑,代表劇目有《書堂合婚》《柜中緣》《梁秋燕》,1960年,獲陜西省會演1等獎。茍義民,工須生,以做功叫絕,代表劇目有《放飯》《打鎮臺》,1958年,獲渭南地區會演2等獎。劉正民,工小生,文武兼備,代表劇目有《周仁回府》《獨木關》《激友》。王義民,工須生,嗓音宏亮,字正腔圓,聲情并茂,代表劇目有《調冠》《放飯》,1960年,獲陜西省青年演員會演1等獎。王桂云,工小生,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灑脫大方,代表劇目有《清官冊》《赤衛軍》,1960年,獲陜西省青年演員會演1等獎。70~80年代,主要演員有李新哲,工小生、須生,唱做俱佳。現代劇中扮演的楊志榮、李玉和、雷剛等人物,特點突出。古典劇目中扮演周瑜,活靈活現。劉美麗,工正旦,嗓音宏亮,唱腔悅耳,做功細膩。高信民,工須生,嗓音純正,功底扎實。代表劇有《祭靈》《下河東》等。是陜西省百名優秀青年演員之一。康建民,工須生,嗓音宏亮,舉止穩健,以演《下河東》見長,在陜西省戲劇會演中獲獎。1989年,高陵劇團有演職人員76名。
演員培訓
民國時期,采取跟班學習,由師傅(在職演員)傳授,通過試排試演進行具體指導,逐步提高演技。新中國成立后,采取辦班培訓形式。1972年,招收學員35名,由管興武負責,劉正民、張藝全任教練,邊學習、邊指導、邊演出。1975年招收學員45名,由王保平負責,張藝全、薛巧玉、張耀民、陳志英、趙天偉、張小鳳任教練,排演《游龜山》《火焰駒》《三滴血》《法門寺》《軟玉屏》《比翼鳥》等傳統劇目及折子戲,受到省、市領導人和西安戲劇界的熱情贊揚。陜西人民廣播電臺選錄《法門寺》和《花園賣水》向全省播放。1982年,在咸陽地區青年演員調演大會中,有4名學員獲獎。是年,陜西電視臺將學生班演的《打神告廟》《后三對》等折子戲拍成電視,向全省播放。1984年,經縣主管部門批準,縣劇團招收自費學生70名,在高陵二中舉辦文藝班集中培訓。由馬耀先、陳志英負責,排演《三對面》《斬秦英》《柜中緣》等10個折子戲,向群眾演出20余場。畢業后,陸續被陜西和甘肅一些縣市劇團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