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主筆 李羽平
傳統中醫在高陵源遠流長。明正統五年(1440),縣始置醫官。清沿明制。新中國成立后,縣政府重視發展中醫。50年代,有中醫聯合診所11家,分布全縣城鄉。70年代后,培訓西醫學中醫。1989年,縣醫院、地段醫院均設有中醫科,全縣計中醫技術人員84名。
清光緒十四年(1888),通遠坊天主教堂慈善醫院設西醫科,縣內始有西醫。民國二十八年(1939)后,縣城始有私人、官辦西醫診所。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除縣衛生院外,農村有兩個區衛生所。60年代末,農村合作醫療興起,合作醫療站遍及全縣77個大隊。70年代,縣社醫療單位發展到11個。1989年,縣、鄉醫院有12個,門診部9個,個體診所99個。有西醫技術人員460名。
民國二十三年(1934)后,防疫衛生保健開始在本縣推行。三十二年(1943)后,城鄉開展接種預防傳染病疫苗和衛生教育。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開展各種疫苗接種。70年代推行計劃免疫。80年代末,計劃免疫達到國家“七五”規劃目標。1989年,天花、鼠疫、霍亂等甲種傳染病先后在全縣絕跡。痢疾、虐疾等16種乙種傳染病,比新中國成立后初下降85%以上。婦幼保健制度趨于完善,新法接生率達到100%。醫療衛生管理工作在改革開放后逐步進入法制化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