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中醫自古為祖傳、從師、自習三類,有內科、外科,亦有專門婦科和幼兒科。內科采取望、聞、問、切診斷病情,用中草藥及針灸治療。筋骨傷害多請骨傷大夫診治。幼兒病痛多請“看娃婆”作“海湯療法”。群眾中也流行有推拿、按摩、拔火罐及“單方”、“驗方”、“秘方”療法,互相傳襲。行醫方式多為坐堂(藥鋪請人坐診)、居家(以家為其治病場所)、走鄉串戶。偶有擺攤者,然為數不多。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全縣共有中醫34人,擺攤1人,居家27人,其余為坐堂或走鄉串戶。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開始培訓半農半醫中醫。1958年8月,貫徹中央關于組織聯合醫療機構指示精神,全縣鄉村成立中西醫聯合診所10家,縣城成立聯合中醫院1家。1970年后,各公社衛生院陸續配有中醫。1976年,開辦中醫士、中藥劑士培訓班。1982年,增設中醫住院部,置病床14張。1985年,增加中醫正骨業務。至1989年,全縣有中醫技術人員84名,其中中醫師19名、中醫士46名、中藥師3名、中藥劑士8名。設病床16張。
縣中醫人才迭出不窮。據載,清董鳳翀,長于小兒痘疹性傳染病,著有《痘疹類編》,其子董漢杰后亦著名,并著《幼科方》;邸自重,以外科著名,手到病除;劉余敞“常于二三年前切脈預決人生死”。民國時,精于醫療者,亦不乏其人。閔學騫(朱閔趙村人),郭智(北郭村人)、牛天賜(縣東街人)均長于外科。何璽(張卜何家莊人)兼長于內外科,韓鳴輝、韓貴歧(東城坊村人)長于骨傷科,張儀(通遠五所人)長于婦科。之后有柏慶云(張卜賈家村人)、于志明(鹿苑鎮人)、楊永尤(馬家灣鄉人)等,皆一時坐堂中醫名家。
新中國成立后,劉復初(縣東街人)精于內科,擅長婦科,享譽臨近各縣,為貧寒群眾治病不計報酬。晚年日診患者尚達五六十人之多,縣內中醫多出其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