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民國三十四年(1945),婦幼保健工作由縣衛生院主管,各保配備1名接生員主管婦幼保健工作。新中國成立后,縣人民衛生院開展婦幼保健宣傳和進行業務指導。1978年,縣婦幼保健站建立,配備工作人員3名。在政府、婦聯與人民衛生院的配合下共同開展工作。1980年,在文衛路東段面南建起婦幼保健門診和住院部大樓1260平方米。1981年,改名縣婦幼保健院,內設兒科、婦產科。1989年,有職工31名,其中西醫師7名,護師3名,助產士1名,護士1名,藥劑士3名,檢驗士2名,其他初級衛生技術人員8名,行政管理人員6名。地段醫院、鄉鎮醫院配備婦幼保健專干1名,村委會由1名女醫生負責婦幼保健工作。
婦女保健
新法接生 民國三十三年(1944),縣提倡新法接生,首次培訓各種新法接生員1人,但收效甚微。建國初,舊法接生仍普遍城鄉,致嬰兒死亡率居高不下。1951年,大張旗鼓地宣傳新法接生,印發宣傳資料萬余張,組織10253人參觀展覽,訓練接生員85人。1952年,全縣采取新法接生產婦占產婦總數的14.15%。至1958年,采取新法接生產婦占產婦總數的95%。是年,全縣辦起產院17處,接生站25處,培養新法接生員330名。1979年后,全縣采取新法接生產婦達100%。
1985年后,根據國家衛生部《全國城鄉孕產期保健質量和要求》。對全縣3692人進行了產前產后檢查。1987年,產兒死亡率9.7‰,低于國家衛生部“保健質量和要求”標準。1989年,進行產前產后檢查2042人,占孕產婦的92%,產婦死亡率4.5/萬,新生嬰兒死亡率14.7‰,新法接生率100%。
婦女病防治 子宮炎和陰道炎為婦女常見病、多發病,子宮脫垂、尿漏也嚴重地危害著不少婦女的健康。1960年,開始對部分婦女進行鏡檢。1962年,因生活困難,營養不良,婦女子宮脫垂、閉經現象比較普遍。1964年后,采取休息、營養與藥物三結合措施,治療511例婦女病患者,使其全部治愈。1977年,開始對通遠及縣級機關已婚婦女進行婦科病普查普治。1979年,全縣開展普查普治和復查復治,之后實施每年一次普查普治。自1977年開始,縣財政每年給專款,著重用于婦女尿漏、子宮脫垂兩病的防治。1989年,在孕婦產前檢查中增加性傳染病檢查內容,包括鏡檢淋病、梅毒血清試驗等。
兒童保健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縣政府曾對兒童進行健康檢查。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對部分兒童進行健康檢查。1959年,組織衛生人員對小學學生進行衛生保健業務指導。1979年,全縣實施對7歲以下兒童健康檢查制度,每年一次。免費服藥驅除蛔蟲,免費防疫接種,從而使兒童健康依照法律受到保障。
1986年,對全縣所有獨生子女進行防結核卡介苗接種。1988年,對部分中小學學生進行視力、齲齒、蛔蟲監測,蛔蟲治愈率96.66%。1989年,對全縣7歲散居兒童及集體兒童進行調查,了解影響兒童發病因素、患病情況、死亡率與原因;掌握兒科、兒童保健醫護人員技術水平狀況。對托兒所進行業務指導,培訓保教員,定期對兒童體檢,建立健康卡。開展兒童生長發育評價指導,進行佝僂、齲齒、肺炎防治和智力篩查咨詢。宣傳普及科學育兒、疾病防治、母乳喂養等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