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龍躍宮遺址 位于縣城西約6.4公里通遠鎮李觀周村東北。唐高祖之舊宅地。武德中(公元618~626)以奉義宮改建。武德七年(公元624)十二月,高祖入龍躍宮,校獵于高陵,大獲禽獸。次年(公元625)十月,校獵于北原,復入龍躍宮。德宗時(公元780~804)改為修真觀。觀中有神堯真容及御井、靈柏等。該址梁開平年間(公元907~911)廢,遺址面積約1000平方米,遺物有御井石制八角形井口圈,邊長1.18米、厚1米、口徑1米。新中國成立后,出土有唐幣及磚瓦等。1982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皇寺遺址 位于縣城西南7.2公里崇皇鄉政府駐地處。秦、漢時官邸,唐初置佛寺。相傳薄后誕漢文帝于此。又傳唐明皇兩幸于此,故又名重皇寺。宋太宗敕賜名崇皇寺,有瑞樓云塔。明嘉靖二十二年(1553),該寺所立“臨濟宗派碑”記載,地基南北二十六丈,東西十九丈,內地二十畝。清同治年間(1862~1874)回民起義時廢毀。新中國成立后,出土有秦石制殘像。
隆昌寺遺址 位于縣城西約9公里姬家鄉毗沙村西南麓。此處原為秦漢涇河官渡,有驛樓。據載西漢平諸呂之亂后,漢文帝由代至長安稱帝,居此地4日,差人赴中渭橋觀變。該寺建于金代。宋太宗敕賜名隆昌寺,有塔突兀,佛事活動常盛不衰。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義時毀于戰火。新中國成立后,1986年9月26日,毗沙村機磚廠在此掘土時發現地宮。地宮呈八角形單室穹窿,底廓約3米,高約4米,門面南,高約1.5米。磨面磚砌筑,彩繪仿木結構,立柱飛檐,工藝絕妙。周圍八面均有彩繪壁畫,色澤鮮艷,畫工精湛而細膩,其中一壁畫畫有一僧,高枕仰臥,閉目靜神,面孔和善,怡然自得。中間筑有約1平方米平臺,臺正中放有陶制彩繪棺槨和涂金彩繪舍利盒。槨殘破,陶棺長36厘米,闊22.4厘米,通高27.1厘米,底部銘文:“大金天德三年歲次辛未九月重陽日造京兆府高陵縣毗沙鎮隆昌寺經藏院修塔主南行者”;陶質舍利盒長17.7厘米,闊11.2厘米,通高13.8厘米,底部銘文:“庚午歲天德二年四月八日造功德主南行者”。盒內裝有舍利和舍利子。依次還放有石質臥佛像和陶質佛像各一尊,皆為彩繪。宋瓷瓶一件,內裝舍利子甚多。陶缽大小兩個,瑞魯蓮花紋銅鏡一件及宋金銅錢三百余枚。左側放一鐵制鎏金頂禪杖,高2.17米,重7.5公斤。右側放一六角銅鈴,高18.5厘米,周長40厘米。銘文:“隴西郡李氏舍□□□鈴四只□□□同舍施男陳宥陳氏□□□□新婦李氏。”另一面文字依稀可辨,計23字。1988年,在遺址中發現金明昌六年(1195)石棺一副,長36厘米,寬26厘米,通高33厘米。銘文:“平陽府霍山塔下釋迦如來真身舍利。晉。大金明昌陸年歲次乙卯拾月□日分葬入塔”。
昭慧院遺址 位于今縣城東南3里的高陵一中校園內。屬佛教寺院遺址。唐玄宗大中年間(公元847~860)創制。明正德年間(1506~1521)住僧滿愍率寺旁居民各捐資物,召匠重修。重修后的昭慧院,南北長四十一丈,北頭科一十五丈,南頭科一十六丈。清同治元年(1862)回民起義時毀于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