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傳統節日
春節 俗稱過年。從臘月三十日下午開始,村村敲鑼打鼓、燃放花炮,戶戶貼對聯、安神位,迎接新年。該晚,大人、小孩皆不睡,謂之守歲。夜半,又燃放花炮敬請神靈(灶神、土地神、牛馬神)和祖先亡靈回家享受祭祀。正月初一天亮前,吃過早飯,合族男女向本族長輩依次拜年祝好。然后,又逐戶向該村長輩拜年祝好。小孩給大人拜年,大人要給壓歲錢。初二至初五,晚輩要去長輩親戚家拜年,其禮品多為包子和糕點。新女婿拜丈人,需是酒、肉等四色禮。初五,俗稱“破五”。天不亮,各家在院內燃放花炮,意在祛除邪惡和窮困。群眾謂之“打五窮”。初六至十四,長輩要去晚輩親戚家餟節,又稱送燈籠。隨燈的禮品多為罐饃和粽子。對新婚女子還要送一對吉祥的“蓮理生子”或“麒麟送子”燈。新中國成立后,敬神、祭祖和跪拜的風俗逐年被淘汰。走親訪友已成為人們相互祝好、學習生產、生活經驗和獲得致富信息的機遇。隨帶的禮品已不是傳統的包子、糕點、罐饃、粽子,而是市場上出賣的時尚食品。傳統的過年變成人們歡慶人壽年豐的節日。
元宵節 在正月十五日。晚上家家吃元宵,取元寶滾滾來之意。城鄉到處燈火通明,鑼鼓喧天。鬧社火、耍獅子、舞龍燈、跑竹馬等民間文化娛樂活動長夜不息。家家門前院落、祖宗墓地,遍插蠟燭,門口燃放花炮。文化部門常舉辦燈謎會、放花火和文藝演唱晚會等活動。
游百病 正月十六吃過早飯,大人小孩外出游轉,謂之“游百病”。民國以前,這天有上三陽寺塔登高遠眺的習俗,今已淡化。
補天 正月二十日,縣人興吃煎餅,并置屋頂幾張,謂之“補天”。
避干(疳) 在正月二十三日。舊時這天不炒菜,不熟油。古時還有封刀之俗。大人不上地,不干家務,意在避疳。至今還流傳著“正月二十三,老驢老馬歇一天”的民諺。
咬干(疳) 二月初二,縣有咬干之俗。是把正月以來陰干的饃全部吃掉。意為“疳”由此可以消滅了。次日,還要給小孩炒棋思豆(面豆)、黃豆,爆玉米花等。認為小孩吃了這些豆顆,就不患疳積腸胃病,不長走馬疳瘡了。
清明節 清明這天,合族男子祭掃社墳,俗叫“上老墳”。上罷老墳,分戶上墳,在墳頂和墳盤四角壓紙錢,表示后繼有人。清明前一個月,兒女要向上年清明節后去世的上輩親人掃墓連續三年,俗稱“上新墳”。清明節時,縣人還有蕩秋千、放風箏、吃粽子的習俗。
看麥熟 當小麥變黃的時候,出嫁的女兒要帶上禮品回娘家看望父母。俗有“麥稍黃,女看娘”的說法。
端陽節 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此日,家家門旁插艾條,大人小孩佩帶蒼術香,喝雄黃酒,以祛除蟲蠱。早飯興吃粽子,甑糕。大人除給小孩七竅處涂摸雄黃酒外,還要給小孩脖子或手腕上系絲線所做的“百索”(即百家鎖),說這樣能夠使蛇、蝎不蜇咬。端午節前,娘家要帶上禮品給女兒家追五月節。若是新親,禮品更講究些,一般要送衣料、鞋襪、涼席、竹簾、扇子等一些過夏東西,如今以家庭寬裕情況,不拘一格。
看忙罷 夏收過后,娘家要拿上石子饃或飥飥饃到女家走一趟,表示大忙后的慰問,俗叫“看忙罷”。縣人有“場里卸簸枷,娘看女冤家”;“麥子上囤囤,外婆看外孫”之說。
迎女節 六月六日,娘家要將出嫁女兒接回躲暑,叫“迎女節”。此節于民國時已被淡化,今不存。但夏收中躲場之俗,在農村仍不鮮見。
乞巧節 七月七日是姑娘的節日,當晚由7個姑娘主持這一活動。先把用谷草扎成的巧姑娘坐像,高高安置在供桌上,前面擺好供品,焚香后開始乞巧。第一場,姑娘們挨個向巧娘娘禮拜默祝后,每個人將自己事先浸泡的大麥或豆蘗芽抽出一苗,剪去頭置于水盆之中,以驗證巧拙,叫“懸針”。浮于水上者為“巧”,沉于水底者為“拙”。第二場,姑娘們又挨個默禱后,各抽一撮巧芽投入水盆中,若能浮現出一個花瓣圖形來,算是最吉祥的兆頭。第三場,姑娘們再次默禱后,輪流鉆到供桌下邊摸著穿針,誰能穿得上,就驗證誰心靈手巧,預示將來遇合一定會好。乞巧活動民國后期漸少,今已絕跡。
中秋節 在八月十五日。當晚月到中天時,縣人擺糖果、月餅等供品敬月,以祈求好運。現已被淡化。是日,出嫁的女兒要帶上月餅等禮品去娘家送節,此俗今依舊很濃。
重陽節 九月九日,又稱登高節。古時這天,人們離家登高,以避災難。今遇節日之時,娘家要帶牛蹄饃去女兒家餟節。若是新親,一定要拿糕饃,即一種貼著大棗的四花饃,用一層厚厚的饃底托著,表示登高之意。九月,正處秋雜作物的收獲季節,農事繁忙,為不誤農時,故餟節日期無定,只要在九月份之內均可,因此,群眾俗稱“九月節”。盡管時間拉的較長,但一定得餟節,縣俗有“不餟九月九,親戚兩丟手”之說。
送寒衣 十月一日是給死者送寒衣的日子,故稱“鬼節”。古時,人們用餛飩祭獻祖先,并用紙作成棉衣送至祖先墳墓焚燒,以示霜露來臨,寒冬將至,送衣御寒,免受凍餒。寒衣的棉花縣人講究用籽棉,表示子孫人丁興旺。送寒衣的時辰是在當日天將明時。故有“冬至黃昏,年半夜,十月一日雞叫喚”之說。現在已變為先一日黃昏燒送寒衣和紙錢。
五豆 臘月初五這天,人們要吃一次用豇、綠、豌、白、小豆或其它五種豆顆搭配成的五色豆煮成的甜食。豆諧音“毒”,俗傳吃了五豆甜食,可以避免蛇、蝎等毒蟲螫咬。小孩吃了五豆飯不長水痘、天花。
臘八 臘月初八。這天早飯,吃各種糧食和蔬菜搭配成的八味臊子面或八味粥,以慶豐收。
民間忌諱
歷代相沿,縣域內民間流傳著很多不成文的忌諱,有些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禁錮人們的思想,阻礙生產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文化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發展,一些違反科學和不健康的忌諱,逐漸消亡,現將群眾中仍流行的忌諱予以檢錄。
生活交往 大年初一,忌別人來家借東西,謂水火不出門。認為借給別人東西是跑財,不吉利。
忌外人徑直進入主人臥室或揭床帳,謂輕浮無禮貌。
忌外人那怕是女兒都不能在家分娩,謂借死不借生。
作客吃飯時,忌將筷子擱在飯碗上,或吃罷飯時,將空碗翻放在桌面上。
忌逢四、逢六日走親看月婆,謂嬰兒易患四六風。
遇喪事,百日內忌孝子進別人家門,有事只能在門外商量。違忌后,孝子要給主人磕頭道歉。
藥鍋借給別人忌送還,主人需用時只能要回。謂別人主動送還為不吉利,會把病送給自己。
每月初一、初七、十五日忌出遠門,謂不吉利易遇禍事。
張王李趙四姓忌在六、臘月聯姻訂親,謂敗月,不吉利。
吃餃子忌煮爛,萬一煮爛時,忌說爛了,改說“掙”了。謂“爛為賠本,掙為賺錢”。
過春節忌家人吵架,忌與別人犯口舌,忌打罵孩子,忌打碎碗碟等物。
正月初一,忌掃地、倒臟水,謂跑財。
婦女坐月子,忌其它孕婦或正哺乳嬰兒的婦女人室,謂會把自己奶乳帶走,孩子不夠吃。
忌產婦來家串門子,謂會給主人家帶來霉氣。若串了,要給主人家披紅、放炮、驅霉。
忌在外死亡人的遺體進村、入家門,認為死者靈魂會進行騷擾,再遇兇事。
禁忌貓狗接近亡人尸體,謂會醒動死者,對家人不利。
忌莊前栽桑樹,莊后栽柳樹,莊內栽花椒樹。
忌兩人分著吃一酥梨,謂分梨(離)不吉祥。
忌早晨見兔子,傍晚見狐貍,謂不吉祥,會遇倒霉事。
忌眼睛跳,謂左眼跳財,右眼跳崖,是不祥之兆。
忌外甥在舅家屋內剃頭,謂剃頭會亡舅。
新買回的小豬,忌直接入家門,謂豬為瘟神,會給家帶來霉氣。要在門外燒把火或拴塊紅布才可進門。
忌深夜吹簫,謂之叫鬼。
小孩碗內飯未吃完,忌給添飯。
忌小孩雙腳立在門檻上。
擇吉日忌選初四、十四、二十三日,謂之月忌日。
孩子訂婚,忌女齡大于男齡,俗有“寧叫男大十,不叫女大一”之說。
從家往外拿農具,忌掮在肩上往出走。
忌貓頭鷹似笑叫聲,謂不祥之兆要死人,俗有“不怕十聲叫,單怕一聲笑”之謂。
忌小孩在車渠小便,謂會長麥粒腫。忌小孩騎狗玩耍,謂娶媳婦時天會下雨。
禮儀 給孩子起名時,忌重長輩字或名。
父子同宴忌同席。
忌公公與兒媳同行出遠門或談笑。
葬埋人,忌懷孕孝子近墳。
祭祖墳忌燒兩回紙。
長輩臥室忌安置在屋內右側。
老人過世忌說死,說死謂之不恭。
勞作 木匠在房上施工,下來時忌先將斧頭、鐵錘等工具丟下地。
忌鄰居蓋房地平面高出自家地平面;忌鄰居墻頭突出自家墻頭;忌鄰居檁頭椽頭伸出墻皮。謂對自己不吉利,子孫后代被壓著沒出頭之日。
莊基忌前寬后窄,謂形似簸箕會跑財,日子過的不如人。
安大門忌安在莊基正中,更不能偏右,而要稍微偏左一些。
莊基的排水道忌修成直道,應拐個彎,謂“龍不走直道”。
修鍋臺門忌面向北,也忌面向南,謂沖火沖寒為不吉利。俗有“鍋臺門向北,越燒越黑,鍋臺門向南,越燒越難”之說。
撖面板放置忌面向大門口,謂會把財氣趕跑。
建房擇吉日忌逢七動工。
蓋房作屋架忌用槐木,謂槐字偏旁有鬼字。
在臥室內重新建土炕時,炕基忌小于原炕基,謂“不吉利”,意“人丁不旺”,應
大于或等于原炕基。
忌將磨房放在莊基左邊,將水井打在莊基右邊,謂與左青龍、右白虎相克。
祭祀
家祭 家族祭祀祖宗。在民間,大姓巨族多建有祠堂。元時,縣迎翠門東南五里有楊文康公祠,廟堂內供奉有本族祖宗牌位,推有聲望者為族長,負責組織同宗族12歲以上男性,于每年春節入廟,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祭畢,演戲、續家譜并處分本族違犯族規者。家廟一般有地、房、家什器物等公產,祭禮結束后,還要聚飲一次。此俗新中國成立后已廢。一般家庭春節均在家設祖宗香案祭祀。清明節去祖先墓地上墳,冬至、中元節黃昏在家祭祖。此外,逢年過節各家各戶在家還要敬灶君、倉神、牛馬王神、菩薩神、財神等。農家敬土地神比較普遍,多在進家門后的墻壁上設有土地神堂,俗有“進門土地堂,家有萬石糧”之說。
行業祀 各種不同行業,為了使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興旺發達,而把與本行業有關的神話傳說或歷史人物奉為神靈,予以祭祀。商賈祭財神;食品業祭雷神;醫生、藥店祀藥王;雨傘、油簍業祀火神;木匠祭魯班;教師學生祭孔子;紡織、繅絲業祀嫘祖;釀造業祀杜康;屠宰業祭“三義”(劉、關、張);理發業祭羅祖;線鋪、染房祭“葛梅二仙”;鐵匠、小爐匠祀太上老君;船工水夫祀“平水明王”;裁縫祭軒轅;農民祀土地神等。新中國成立后,此類祭祀活動漸廢。
公祭 舊時,縣境內神壇、祠廟較多,祭祀活動頻繁,由縣官和社人主持公祭的有:
社稷壇 在接蜀門北百余步,每歲春秋仲月上戌日,由縣官率僚屬至壇祭祀土神谷神,為民祈報。各里亦有社稷壇,由社人致祭。
先農壇 在迎翠門外偏東,是祭農神的地方。每歲仲春亥日,主祭官及諸官俱穿朝服齊集先農壇行祭禮。
文廟 在儒學左南面,是祭先師孔子及孔子三代五王的地方。每年春秋,縣官率諸官并入學生員,在鼓樂吹奏下進行禮祭。民國時期曾改秋祭日為教師節,逢節縣長主祭,師生參加。
關帝祠 在縣治前偏東,每歲春秋二仲及仲夏中旬三日致祭關羽(云長)和關帝先代三公。
風云雷雨山川壇 在迎翠門外偏東,歲以春秋仲月取吉日致祭風云雷雨之神。
城隍廟 在縣城中街偏北西巷內面南,每歲清明節、七月望、十月朔日,主祭官率屬員穿朝服跪拜。
后土宮 在距河門外偏北六、七十步面南,是東街社人春祈秋報,祈雨禳疾之所。
節義祠在縣治東偏南面。每歲春秋祭祀本地忠臣、義士、孝子和有功德者。
漢景帝廟 在縣西南三十里鹿苑塬上,逢祭日,承祭官到陵前上香獻供,讀祭文進行祭祀。
東岳廟 在通遠門內偏東面南,為北街社人所祀。
紫清宮 在迎翠門外偏東,為南街社人祀紫微星。
龍王廟 在迎翠門外西側,為南街社人禱雨祭祀之所。
義勇武安王廟 在接蜀門外南面,為西街社人祀關羽之所。
鹿臺神廟 在縣西南三十里鹿苑塬上,旁有雷石風洞,禱雨多應,為奉正里人所祀。
晉文公廟 在通遠門三里面南,為安信社人祀重耳。
齊大夫晏子廟 在接蜀門西南八里,為晏村社人祀晏嬰。
唐鄭國魏公廟 在接蜀門西南十五里,為窯子頭社人祀魏徵。
西平王李公祠 迎翠門南十里橋北百余步,正德年間,教諭李應奎申準提學春秋祀李晟。
宋寇萊公祠 在縣西十八里小王村,為社人祀寇平仲。
劉公祠 在接蜀門西二十五里,為祀唐縣令劉仁師修彭城閘興水利民。
孫真人洞 在縣治東,為祀唐醫學家孫思邈而建。
呂文簡公祠 在文廟東南面,為地方官春、秋時祭祀呂楠。
其次,民間還有八臘廟、三皇廟、西岳廟、三官廟、藥王廟、牛馬王廟、娘娘廟、老爺廟、菩薩廟、桃花仙姑廟、黑虎廟等多處,是群眾春祈秋報祭祀諸神的場所。
舊時的祭祀活動,因祠廟遭兵燹被毀或年久失修傾圮而淡化。新中國成立后,祭祀活動漸廢,祠廟多改作學校。今除祭祖外,其它祭祀已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