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飲食
縣民飲食習慣向為一日三餐。早飯一般在上午10點左右,以稀飯、饃為主,配有群眾自腌的咸菜、酸菜或野菜。現多為炒鮮蔬菜。稀飯多為小米、玉米糝,或大米稀飯。饃常見有蒸饃、鍋盔、花卷、玉米面蒸糕、菜盒等。午飯一般在下午3點左右,以面食為主,常見面食有連鍋面、兩米面、粘面、卜刀面、搓面、扯面、油潑面、清湯面、稍子面、蒸鹵面、攪團、耳子、老鴉
和水餃等。為調劑口味,也吃大米蒸飯,伴以饃、蔬菜。晚飯一般在傍晚,俗稱“喝湯”,主要食饃,佐以蔬菜,飲白開水或茶水。縣境渭河以南的耿鎮地區,晚飯有喝稀飯的習慣。
平時家庭來客人或過節日,中午飯一般多改變花樣,配兩熱兩涼的四盤菜。饃有油餅、菜包子、煎餅等。逢婚喪喜慶或過大年待客人,一般家庭均設宴席,宴席有葷席和素席之分,視家庭經濟情況而為。民國時期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70年代,賓客來后一般先喝茶,再吃酒,后吃飯。喝茶:四盤油炸果中間放一盤點心,俗稱“五大盤”,邊吃邊飲茶水。80年代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果盤數量增多,質量提高,講究七盤,俗稱“七星劍”;九盤,俗稱“九枝梅”;十三盤,俗稱“十三花”。種類除油炸果外,還有水果、糕點、糖果、瓜籽、花生等。吃酒:舊時吃酒先上八個小水菜,然后再上下酒菜。多為蓮菜頭、丸子尾。講究八道吃、十道吃、十二道吃不等。改革開放以來,餐桌豐盛,小水菜碟已被4個、6個或8個大品盤所取代,下酒菜中葫蘆雞、糖醋魚等高檔菜已為必備菜肴,魷魚、海參湯亦不為鮮見。吃飯:舊時多以蒸碗菜為主,兼有炒菜。講究五碗(白片、肘子、酥肉、雜燴、丸子)四盤子(四種炒菜)。主食為小饅頭(蒸饃)。耿鎮地區結婚設宴,主食不吃饅頭而興大米蒸飯。如今吃飯菜較過去簡便,多為四菜一湯,蒸碗菜已不多見。
服飾
明代,男子穿短衣,束發于頂,頭裹巾子,婦女發髻多垂于腦后。清朝,男子著長衫,套馬褂,穿套褲。剃頭梳辮垂于腦后。戴瓜皮帽、氈帽、風帽等。女子穿旗袍,罩馬甲,梳如意頭、一字頭、大拉翅頭等。漢族婦女上衣穿大襟、琵琶襟等,老年興扎褲腳。出外走親戚時穿鳳尾裙或百摺彩裙。少女發式梳單辮或雙辮,中年婦女多梳長髻,戴首飾,老年人腦后梳發髻。
辛亥革命后,長袍短褂漸被上下兩截裝取代。先為寬、大、短,后興窄、緊、長,俗稱“掃腳面”。服式因職業不同而別,公務人員始穿中山裝;商人穿長袍戴瓜皮帽;教師、郎中和有文化的人穿長袍戴禮帽;學生穿制服戴熨斗帽;農民穿大襟或對門襟襖衫,疊腰褲,系布腰帶,足穿手工縫制的土布鞋襪,頭戴軟瓜皮布帽或方巾包頭,富戶之家婦女有穿旗袍者。綢綾、呢絨、裘皮等貴重衣料多為官紳、富商所享有,尋常百姓多為靛染土布,小康人家有機織布的,俗稱“洋布”。顏色多為灰、藍、白、黑,比較單調。民初提倡男子剪辮,有些老年人不愿剪掉,將辮子藏于帽內,或剪成短刷刷。中年人多改剃光頭;青年人和公務人員留分頭。家庭經濟條件好的戴戒指,挎懷表。男孩腦門留發,帶裹肚、長命鎖、手鐲等;少女留長發,垂單辮于腦后,辮根辮稍用紅頭繩結扎。有文化的女子有留齊耳短發者,出嫁女子一般將長發梳成荊釵頭,俗稱“馬鞍頭”、“泡泡頭”、“麻花頭”、“罐罐頭”等。有錢人家婦女戴手鐲、耳環等首飾,頭發別簪子、插簽子,少婦戴珠花。一般老年婦女留發髻罩絲網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50年代,干部、教師中盛行藍、灰色中山裝和列寧服,戴八角帽。農民仍穿土布為主的大襟、大腰衣褲。60年代,機織布逐漸代替了土布,但顏色依然單調。“文化大革命”中,男女青年喜歡穿草綠色軍裝,戴軍帽。70年代,的確良、的卡等化纖布上市,人們追求美觀結實,經濟實惠,服裝樣式增多。男性多穿中山服、紅衛服、軍干服、警服、青年服等。婦女、兒童服裝多變,顏色鮮艷,款式翻新。80年代,隨著各種化纖、絲綢、混紡、毛呢等充實市場,人們穿著變化明顯。青年男性盛行西服、茄克、羽絨衫、羊毛衫、牛仔服等。女性服裝更是聞時髦而動,穿高領衣、翻領衣、彈力衣、牛仔服、裙裝等,款式日新月異,顏色五彩紛呈,質料優質高檔,城鄉幾無差別。而藍、灰色中山裝仍為中老年人喜愛的保留樣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姑娘們多留雙帽辮,結婚時挽髻或剪成齊耳短發。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講究儀表美,城鄉婦女多留青年頭或燙發,顯得蓬松自然美觀。老年婦女仍梳罐罐頭。青年男子多留中分頭、偏分頭、一邊倒、小平頭。中老年多留背頭。也有少數青年男子穿花衣衫、蓄長發、留小胡子,但常遭老年人的非議,被稱作“胡子阿姨”。解放初婦女有帶首飾之俗,“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當作封資修受到批判。70年代后,戴手表逐漸普及,80年代,帶耳環、耳墜、項鏈等被視為時髦。
居住
民國以前,縣內沿鹿苑塬、奉正塬貧苦人家依崖鑿窯洞居住。平原貧困家庭,搭麥草房為屋或平地挖地窯棲身,現村名中的秦家窯、宋家窯、黃家窯等均因住地窯而得名。一般家庭喜歡南北坐落,二九抬丈(即傳統木工計量單位,兩個九尺,一個一丈)的莊基,建土木結構的磚瓦房。形式多為單面三間廈房或對峙面六間廂廈。富裕家庭住房較好,講究前有門房,多作飼養大家畜或磨房用;中間有腰房,多作客廳用;后有樓房,多作倉庫灶房用;每座大房中間均建廂廈,作居室用。建筑為土木或磚木結構、格子窗、中式門。有些富戶,為了衛生,講究偏正兩院,將飼養大家畜和磨房等置于偏院。房前留小院落,建門樓、照壁等。耿鎮地區群眾住房習慣蓋三椽或四椽鞍間大房,房內隔段作居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群眾住房條件逐步改善,地窯逐漸絕跡,草房逐漸減少,廈房比較普遍。從80年代起,群眾住房條件明顯變化,土木結構變為磚木結構或薄殼房,水泥板平房到處可見,兩層樓房村村都有。窗戶有三開、四開、一玻一紗。門帶風窗,單扇暗鎖,墻壁開始為清水磚墻,后變為水泥拉毛,或鑲有瓷片。寬敞明亮,美觀舒適。縣城職工多住單元樓房。
行旅
民國時期,人們外出多以步當車。一般人遇重要緊事遠行,則騎毛驢或乘畜力硬轱轤大車。官商富戶多騎馬、坐轎車。抗日戰爭時期,縣城漸有自行車數輛,多為官宦富豪人家擁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交通事業發展很快,從60年代起,逐漸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四通八達交通網絡。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輕便靈活的自行車基本普及。據統計部門對農村住戶耐用物品每百戶擁有量調查,1983年自行車為106.6輛,1989年為148.3輛,摩托車為1.7輛。
用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農村日常生活器具比較落后。陶器有:瓦甕、瓦盆、瓦罐等;粗瓷器有:碗、盆、甕、罐、碟、盤、酒具等,唯富戶有少量青花細瓷器;竹器有:笊籬、箸籠、筷子、籠、篩、筐、掃帚等;銅器有:水瓢、臉盆、飯勺、祭具等;鐵器有:飯勺、水瓢、菜鏟、飯鍋、菜刀、剪刀、斧頭、鐵錘、鐵油燈、洗衣盆等;木器有:飯碗、飯勺、水瓢、轆轤、木水桶、木盆、蒸籠等。風箱以桐木為好,案板以梨木最佳。裝衣服用老式木板柜,依墻靠坑放置,木箱置炕頭箱架之上,炕上鋪蘆席、被褥多為家織土布縫制。廳堂放方桌、太師椅,作接待客人用,照明點清油燈或煤油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日用器具變化較大,粗笨、易碎、古老落后的用器逐漸被輕巧、美觀、耐用的搪瓷品、塑料品、鋁制品所取代。50年代,熱水瓶、手電、雨鞋、搪瓷品等為一般群眾享用。60年代,電燈、自行車等迅速普及,鐘表、手表、縫紉機、架子車等已進入富裕家庭。70年代,收音機、塑料制品、鋁制品器具已為群眾所喜愛。80年代,組合家具、沙發、席夢思床、寫字臺、收錄機、洗衣機、電風扇、電視機、小鼓風機等高檔器具,在農家已不為鮮見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