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主張清靜無為,求長生不老之術。明時,縣職官中設道會司1人,管理道教工作。
歷史上,縣內道教活動場所有:
又玄觀 在縣城城隍廟巷中南面,明正統元年(1436),由道士錘子鳴所建。
道院 在縣城東門外六、七十步后土宮東道院(今教師村附近),由道人張道隆掌管香火。
紫清宮 在縣城南門外偏東,由南街社人所建,修建年代不詳。
昭慧宮 原址在西街興國寺之左,稱二郎廟。明萬歷九年(1581)改建于東察院左前邊,稱二圣宮。
正道院 在縣城北十三里,建筑年代無考。
三官廟 在縣西門外,建筑年代不詳。據清雍正《高陵縣志》載,清時住道人楊碧天,涇陽縣人。楊少時云游四方,經名道點,學得醫術后寓居三官廟。凡學士大夫有病求醫者,以調攝之法治療,無不痊愈。亦能煉制藥丹,耄耋之年,童顏鶴發,八十余歲卒。
清真觀 在縣城東南二十余里吳村(今張卜鄉吳村楊村)塬上,修建年代無考。明弘治十六年(1503),因清真觀久圮,吳村社人具狀縣衙稱:清真古觀,西魏文帝曾入觀游覽,觀有一圍方不及二尋的石槽,水常盈。隨駕馬千余匹飲用而不減升斗。文帝感到奇怪,問之,主持道士回答說:臣有飲馬珠,故水不涸,并獻珠給文帝看。文帝敕建此觀,給地若干,以贍養觀內道士。久荒頹,僅殿基、田地、槽井尚存。縣遣又玄觀道士二三人住持此觀。漸次修復。后又遣道士張道隆住居。張身率其徒化緣。集資二十余年,始成規模。
清末民初,縣道教活動日漸衰落。活動場所大多無跡可尋,據民國十七年(1928)資料統計,縣僅有道士5人,道姑7人,多四處云游無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