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佛教何時傳入本縣無考。十六國時,前秦苻堅篤信佛教,命呂光迎接西域名僧鳩摩羅什(祖籍印度)東來長安傳教。前秦滅亡,后秦主姚萇、姚興父子崇拜佛教,奉鳩摩羅什為國師。鳩摩羅什傳教時,相傳曾到高陵縣城南8里憩息,種“凈土樹”一棵。明時,縣職官中設僧會司1人,管理佛教工作。
歷史上,縣內佛教活動場所有:
崇皇寺 在今縣西南崇皇鄉政府所在地。唐初置,宋太宗敕賜名額。相傳漢薄姬妊文帝出宮,至此生文帝。俗傳唐明皇兩幸于此,又名重皇寺。寺內有閣在重丘之上,夏天居之而不暑,又名納涼閣。新中國成立后,在崇皇供銷社內圮廢的崇皇寺遺址處,出土重修崇皇寺記和臨濟宗派碑各一通,碑均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冬月立,從碑文知,日見荒廢的崇皇寺樓閣,經明代重修后,又恢復其甍宇齊平的面貌。崇皇寺僧人屬臨濟宗教派,其教禪風痛快峻烈,以“棒喝”著稱。碑石還鐫刻著宋、明兩代地方官員與文人騷客等參佛拜禪或瞻游寺院盛景后詠懷的詩章。縣尉趙天祐有詩:“放意學梅仙,深宮見白蓮。閣陳先圣像,碑記大周年。孤塔穿云外,雙林倚日邊。禪關有遺恨,翠柏晚多煙”。邑人呂楠題云:“寺額崇皇產異香,漢文誕此幸明皇。相傳柏底蟠龍窟,正在涇陽與渭陽”。崇皇寺在清回民起義時毀于戰火。新中國成立后,遺址僅存一土丘。
昭慧院 在今縣城東南三里的高陵一中校園內。唐大中年間(公元847~860)創置,以其在咸陽、渭陽、涇陽東北,又曰三陽寺。然有塔則非近代之物。昭慧院經歲既久,垣圮瓦脫,鼠穴佛股,雀巢壘梁,香火蕭條。明正德五~六年(1510~1511),主僧滿愍率寺旁居民銀奈、銀孟常、陳景陽等人資物,召工匠予以重修,佛殿僧房,次第改觀,周垣百堵,堅高倍昔。完工后,邑人呂楠,三原馬理各為之作記。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華縣8級大地震波及高陵,境內地裂泉涌,渭河泛溢,城無完室,昭慧院房屋和塔基亦受到破壞。經邑人銀孟常等修之,于是,塔固而殿宇咸新。民國時期,昭慧院除塔尚存高陵縣中學校園外,院已廢跡。新中國成立后,1982年,縣人民政府對塔進行大規模維修時,從塔下出土劉歡慶造像石一通,石為北周建德元年(公元572)四月二十日立,證明北周時期這里就有佛事活動。
莊嚴寺 在縣西許村(今灣子鄉裴家村附近),又名幡桿寺,有宋慶歷年間利公和尚記。
崇興寺 在縣西新家莊(今通遠鎮新莊附近),金明昌六年(1195)建。
普濟寺 在縣北門西北,其南有洪福寺,金大定元年(1161)重修。
慧濟寺 在縣西門西北十五里何村,元大德七年(1303)僧人了達等建,紫弘太師起塔,教諭張希顏撰銘。
習靜寺 在縣西李趙村,元初置。明邑人呂楠曾詠詩描述習靜寺盛況:“此僧住在涇河濆,寺有長松拂白云。月下常招讀易客,水邊曾著定心文。打魔半夜金山響,禮佛西天蓮座分。鄉縣諸生亦習靜,鳥啼花落不相聞。”
白馬寺 在縣城北門東北四里仁壽屯(今北屯村),明弘治十七年(1504)由里人耆老王溫、義官和馭等重修。新中國成立后,1984年在該寺遺址處發現刻有“大詔敕建高陵三原臨潼白馬寺石佛碑”一通。
大悲寺 在縣西南十七里高村(今姬家鄉雷家村附近),明弘治五年(1492)重修。
興國寺 在縣城西街偏西,明正統元年(1436)僧人謙守一建,明嘉靖年間(1522~1565),知縣鄧興仁以為諸節令習儀之所,又重葺之。清時住有金缽和尚,精熟內典,戒規清肅,與其來往者多屬一時名士。
隆昌寺 在縣城西十八里毗沙村,創建年代無考。寺內有塔,宋太宗敕賜名額。明清時期,隆昌寺已是林木蒼翠,花香四溢,殿宇交映,香火旺盛,風景如畫的古寺名剎。不少文人名士,以隆昌夜月為題賦詩作章。清高陵知縣丁應松詠道:“蒼蒼林木護隆昌,塔涌香花見妙莊。夜靜疏鐘催月起,天高清梵入云長。尋詩客至參蓮座,乞食僧歸款竹房。撫景直疑塵世隔,琉璃交映白毫光”。該寺清回民起義時毀于戰火。
民國十七年(1928),本縣有佛教徒272人,其中男116人,女156人。因寺院經歷代兵燹匪患洗劫,大多被毀,幸存下來的也因年久失修,漸次坍塌,香火日漸冷落。
新中國成立后,住西安第十一區南窯頭居士堂的續亮和尚(俗名劉興堂),1951年,來五區竹林寺鄉傳教,散發皈依證,發展教徒。收信徒獻金7.6萬元(舊幣)。次年,續亮和尚二次來本縣,帶方印一枚,佛教會條章一枚,皈依證135張和200余人的花名冊,于農歷四月初一,召集涇陽、三原、咸陽、高陵四縣教首,在竹林寺鄉灣里村(今灣子鄉灣李村)聚會念經,給教徒散發皈依證,并將聚會處命名為無佛寺,嗣后又改稱金山寺。門聯寫道:“釋牟尼造共產勸眾生皈依學好,毛澤東統解放教人民大家歸心”,橫額是:“教愚化民”。
1952年,縣一區城關鄉北關(今鹿苑鎮北街)有一佛教小組,時有教徒30余人。該小組成立于清光緒十六年(1890),由夏志善(女,湖南人)負責,受三原縣佛教會領導,每逢月初一、十五燒香磕頭。夏在合作化時加入北街生產隊,“文化大革命”初死亡,佛教活動自行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