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伊斯蘭教亦稱“回教”或“清真教”。唐安史之亂期間,唐帝曾借回紇兵馬幫助平亂,平亂結束后,允許不愿返回的回紇兵留居長安。當時條件優越的涇渭河沿岸落居著不少回紇兵家屬。據史料記載,明時縣境內的來家集(今耿鎮附近)、梁村、米家崖、韓村、太華村(今團莊村)、關馬寺等村集中居住著大量回民,以后又延及縣城經商。清代縣內有回民戶“五百有奇”。由于眾多的回民長期定居高陵繁衍生息,使伊斯蘭教得以傳播。
歷史上,縣內伊斯蘭教活動場所有:
高陵渭河南清真寺位于高陵通西安渭河南大路旁。元順帝至正(1341~1370)年間修建,附近穆斯林在此舉行宗教活動。同治元年(1862)陜西回民起義,這里是戰略要地。次年,起義失敗,寺被毀。
洪教院 在縣西南七留村(今西劉村),明正統年間(1436~1449)重修。
禮拜寺 在縣城南太華村(今團莊村),建筑年代無考。新中國成立后,當地村民在村南遺址取土時,曾發現許多青磚、瓦當和柱頂石等遺物。
關馬寺 在縣城東南關馬寺村,相傳該村曾是官家牧馬之地,故清光緒《高陵縣續志》記作官馬村。后因姓關、馬的回民在村旁建伊斯蘭教寺院一座,進行宗教活動頗有影響,而改村名為關馬寺,該寺建毀年代無考。新中國成立后70年代,曾在該村附近發現刻有回、漢文字的《法規常昭》碑一通。
高陵上下拜家清真寺 位于高陵縣渭河邊灘,轄上下拜家十三村二百多戶回民。同治元年(1862),皺阿訇主持教務。東府回民起義后,漢族團練放火燒了上下拜家清真寺,皺阿訇召集各村回民起義。次年失敗,西遷至隴東董志原十社鎮,寺遂毀。
高陵韓村清真寺 位于高陵縣西南韓村。清咸豐年間長安米中一阿訇在此任教。同治年間陜西回民起義失敗后毀。
伊斯蘭教由阿訇主持教儀,講授經典。每年有兩次較大活動,即爾德節(開齋節)和古爾幫節(犧牲節)。過節時,要舉行隆重的沐浴禮拜儀式,回民聚寺院聽演講,各家互送鮮美食物祝賀。清同治元年(1862),關中爆發回民起義。清派兵鎮壓,迫使全部回民離家西遷,伊斯蘭教在高陵消亡。
新中國成立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全縣有回民49人,除1戶農民外,其余均為城鎮戶口。縣人民政府正確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民族一律平等和睦相處,親如兄弟。少數民族還享有國家的特殊照顧。在日常生活中,回民仍恪守自己的民族生活習慣和教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