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基督教又稱耶穌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唐初傳入中國,清代傳入本縣。
基督教派別較多,本縣境內有英屬浸禮會和靈恩派。清光緒二十年(1894),英屬浸禮會,牧師敦崇禮來高陵傳教,發展教徒。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英籍牧師邵滌源與三原教徒孫觀海、馮文泉等來高陵,租賃縣城東街民房為聚會場所,禮拜日演講教義,發展教徒。清末,聚會點移至縣城正街北段,時有教徒約5000余人。民國十七年(1928),又將教會移到鹽店街,時有基督教教徒73人,其中男42人,女31人。三十六年(1947),教會又遷至縣城南門里路東。1949年,有教徒205人。教會經費來源,早期由英國差會供給,新中國成立后由教徒捐助。民國三十五年(1946),靈恩派由永樂店傳入本縣馬家灣鄉,三十六年(1947),基督教靈恩派馬家灣新莊支會成立,并修建新莊禮拜堂一座。教會費用靠教徒捐款。
民國時期,基督教主要活動場所有4處。
城關教堂 三十六年(1947),由李蔭生、李夢庚、李效膺、田德信、王道生等人發起募捐,購買縣城南門里路東民屋大房三間作教堂。
桑楊教堂 十八年(1929),由張瑞仁主持在桑楊村蓋草房三間作教堂。二十年(1931)翻修為瓦房。
生王教堂 二十三年(1934),陳永清經手買生王村東舊廟三間作教堂。
新莊教堂 三十六年(1947),由王鳳山捐地,張英賢主持建堂6間。
新中國成立后,1989年底,全縣基督教堂有城關、桑楊、新莊、東城坊、耿鎮等5處、聚會點27個。
基督教的主要活動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敦崇禮去北京參與“辛丑條約”文稿的起草工作,后又積極進行破壞辛亥革命的宣傳活動。民國十年(1921),由李蔭生長老主持,聘張學向、張雅各等人為教師,在縣城郭家巷辦教會普通小學堂一所,收教徒子女40余名。二十年(1931),由張瑞仁長老負責,聘孫喜堂、張鳴鸞等為教師,在桑楊村辦教會小學一所,學生約30名。教會學校除開設民國時期規定的課程外,另外加“早禱”和“宗教課”。二十六年(1937),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愛國教牧人員成立了由朱晨聲牧師為總隊長的“基督教負傷將士服務協會西北區總隊”,高陵教會李效膺牧師隨隊赴山西、河南戰區救死扶傷。三十六年(1947),城關教堂附設福康診療所,田德信任所長。
基督教高陵教會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3月,中華基督教會陜西大會在三原召開常務會,經過十多次反復談判,終于1951年2月接收了英屬浸禮會在陜的全部教產,斷絕與英差會的一切政治經濟關系。7月召開代表大會,控訴和揭露英帝國主義傳教士的罪行,清除內部暗藏的壞分子,決定實行自治、自傳、自養的“三自”辦教方針。1956年,西安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高陵教會派教牧人員參加,李夢庚牧師當選為陜西省“三自”愛國會常委。1958年8月,陜西省基督教會第一屆代表會議在西安人民大廈召開,決定教派聯合,改革宗教制度,廢除教會中的封建特權和壓迫剝削制度,以及與國家法令有抵觸的宗教法規和傳統習慣,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文化大革命”期間,教會受到沖擊,活動停止,教產被占,教牧人員受到不公正待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過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宗教政策,恢復了宗教正常活動。1983年12月,高陵縣基督教第一屆代表會召開,縣人民政府、縣委統戰部、縣民政局負責人到會祝賀,此次會議解決了縣境內的教派統一問題,明確開放堂點,推舉由李效膺、文繼忠牧師、田德信長老等組成的高陵縣基督教教務委員會和高陵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籌備會。1984年5月,李效膺牧師被選為縣首屆政協委員。1985年,教會在東城坊聚會點開辦衛生所,田德信長老擔任醫師,為群眾防病治病,對經濟有困難的患者免費治療,受到當地群眾好評。1986年,省、市召開宗教界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經驗交流會,田德信醫師受到表彰獎勵。1988年元月,高陵縣基督教第二屆代表會在東城坊召開,正式成立高陵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選舉文繼忠牧師為主任,李效膺牧師為副主任。正式成立高陵縣基督教教務委員會,選舉李效膺牧師為會長,文繼忠牧師為副會長。受西安市兩會領導。1989年底,基督教有牧師2人,長老4人,傳道員8人,教徒2324人。
此欄目已歸檔
歸檔時間:2024-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