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新編《高陵縣志》,是本縣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志。在中共高陵縣委和縣政府的領導主持下,從1982年6月組建高陵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2年開始總纂,至2000年4月,數易志稿,幾經審改加工,完成了全部編纂任務,歷經18年。
在18年中,編纂機構、人員更迭變化較大。編委會調整6次,主任更迭7人(次)、副主任24人(次)、委員92人(次);縣志辦公室主任更迭5人,副主任7人,其中1992年前,6年多無主任,僅有的3年也是兼職主任,之后主任更迭3人、副主任4人;主編(總編)先后有3人,副主編(副總編)先后有2人,其中8年無主編,10年多無副主編;分管修志工作的副縣長更迭9人;縣志辦公室人員編制不足,前期最少時2人,最多時9人,1991年后編輯人員較穩定,編輯最多時6人(大專以上學歷2人),1998年后僅有4人。前期縣編委會機構、人員頻繁變更,縣志辦行政業務領導配備不齊,編輯力量不足,加之經費困難等,致使修志工作曠日持久。
縣志編纂工作大體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歷時9年半,主要是組建機構和收集、整理資料。從1982年起,制訂新編《高陵縣志》編纂綱目,指導收集、整理資料;創辦《高陵縣志通訊》,出刊12期,收集資料約26萬字;召集各種類型的座談會,廣泛搜集口碑資料;派員到省、市、縣圖書館、檔案館查閱摘抄歷史文獻;與縣文化館一起在全縣開展碑石普查,獲取拓片400多幅;聘請李民安、劉家驥、張西林、任培焜等10人,標注明代呂楠編著的《高陵縣志》和《十四游記》約34萬字;聘請張志忠、劉家驥、陳博浪、吳炳坤等人,編成8.5萬字《高陵縣舊志類編》。1985年和1986年,先后兩次采取由部門領導人和編委分別承包新編《高陵縣志》22個專志編寫任務的辦法,均未能落實。1986年后,縣志辦主任(總編)、副主任(副總編)相繼調離,缺少業務主持人。1988年,又在縣志辦內部推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分專志到人,進行收集整理,因編輯人員太少,進度緩慢。至1991年,仍處于資料收集整理階段,共收集、整理專業(專題)長編資料38份99萬字,其中60%為部門提供的資料手稿。第二階段,歷時5年,主要是撰寫初稿。1991年底,縣委、縣政府為改變修志滯后狀況,再次選派主任兼主編主持縣志辦工作。1992年,開始修定縣志綱目、制訂總纂方案和《行文實施細則》,汲取前期縣志編纂承包無果的教訓,采取由縣志辦人員分篇負責的辦法進行總纂。1993年4月,主任兼主編退居二線,隨后兩年多時間總纂業務無人主持,使原定1994年完成總纂初稿的時間拖長。1995年9月,重新確定主編、副主編,總纂工作加快。總纂編輯先后共有7人,除1人外均未參加第一階段資料收集工作。由于編寫下限幾次延長,編纂資料缺漏較多,特別是缺少1986~1989年和民國時期的資料,加之資料收集人員相繼調走,相當一部分資料散失,給總纂工作造成很大困難。總纂編輯人既要總纂,又要搜集彌補缺漏的資料,其工作雙倍艱苦。為保證志書質量,對一些專業性較強的志稿,特邀行家進行總纂。經全體編纂人員5年時間的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由主編按志書要求“一枝筆”進行統改,最后形成107萬字的縣志初稿。第三階段,歷時4年4個月,主要是對三審稿進行加工修改。一是初審稿修改。從1997年元月起,有縣委、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協、縣政府領導人參加的20人審稿組,分工負責,對初稿進行評議,8月7日通過初審。篇目主筆在主編指導下,對所提出的事實錯訛、缺漏和內容交叉等問題進行了重點修改。二是復審稿的修改。是年8~10月,根據初審稿修改成熟情況先后報送西安市地方志編委會辦公室。1998年3月5日,通過復審。對提出的觀點、結構、內容、文字等方面的具體意見和建議,由篇目主筆分別進行加工修改。《文化體育》、《民俗宗教》和《教育》等篇,由主編重點加工修改或改寫。經過一年的努力,形成100萬字的終審稿。三是終審稿的修改。1999年3月,終審稿報送陜西省地方志編委會辦公室。9月28日,通過終審。根據終審意見和建議,由主編“一枝筆”對全志進行加工修改,力求觀點正確、資料翔實、體例得當、行文規范、宏微結合,體現時代氣息和地方特點。對《農業》等編的章、節內容作了較大的增削修改,以展現地方特色;著力使《總述》濃縮全志精華,突出“資治”作用;大量增補《文物》等編的史料,充分展示本縣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對《文化大革命紀略》重新改寫,以昭后車之鑒。經主編持續6個月夜以繼日的無私奉獻,完成了約百萬字的終審修定稿。2000年3月,修定稿報送省志辦,4月驗收通過,批準出版。
新編《高陵縣志》的完成,是集體力量的結晶,眾人耕耘的成果。省、市方志界的領導人陳元方、吳剛、姚俊彥、寧品、滕云、董健橋和趙璧、王建廷、蔣紀新、孫亞偉等,對本志的編纂工作曾給予了很大的關注和支持。為確保本志修編質量,終審通審田永生,分審王新中、馮鷹、吳鵬翔等,復審通審彭棟為,分審張永祿、陳雁翔、侯宗信、陳俊明、王增榮、樊光春、王瑩、王耀珍等,初審通審李民安、劉鴻斌,分審鄧福喜、馮樹發、田恒道、徐士武、王仲一、王來生、郭斌武、馬志敏、劉學海、何興運、何崇德、和建才、吳可、李克讓、周增榮、孟兆輝、郭文厚、焦中海等,均傾注了心血和真知灼見。全縣各部門(單位)、團體及駐縣物探大隊、地研所等為本志提供了專業(或專題)長編資料、圖、照等。關心修志工作的本籍和外籍的許多個人無償提供有益的文字、資料或圖、照。提供資料和照片的個人主要有:孫公飛、聶景德、劉德生、任培焜、黃超雄、劉少陵、王文淵、張宏亮、樊漢江、朱志賢、李隨合、董炳選、吳建華、馬忠賢、馬耀先、李忠恕、董樹仁、雷毅、楊樹哲、呂啟同、邸應坤、樊郎亭、李篤、張勇韜、宋建華、吳金錫、劉家驥、黃希昌、張廣仁、王清泉、郭雄飛、高伯忍、張西林、葉農、吳應謙、王志忠等。特別是以王仲一為主編、鄭俊杰為副主編、葉志孝等人為編輯的縣政協《高陵縣文史資料》,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原始素材。值此出版之際,對以上支持、幫助和付出辛勤勞動的人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因我們修志水平有限,志書中難免有紕漏和謬誤之處,懇請批評指正。
2000年4月
在籌集新編《高陵縣志》出版經費會上的講話(摘要)
新編《高陵縣志》從1982年成立編志機構時算起,歷時十八年春秋。全體編纂人員嘔心瀝血,辛勤耕耘,幾改綱目,數易其稿,再經縣上初審、市上復審、省上終審后的精心修改,現已編就成書。志書首列總述、大事記,中置行政建置、自然環境、人口、農業、水利電力、鄉鎮企業、工業、商業、交通郵電、財政金融、經濟綜合管理、城鄉建設、政黨社團、地方國家政權、勞動人事、民政、公安司法、軍事、教育、科技、文化體育、醫藥衛生、文物、民俗宗教、方言、人物等26個專志,后殿附錄。總述為綱,概述縣情;大事記為經,縱貫古今;專志為緯,橫列百科,詳記興衰變化;附錄輯存重要歷史文獻資料。全志約100萬字。上限自事物發端,下限至1989年,時間跨度3000多年。其文字資料內容極為豐富,并配有彩色黑白圖照,相互印證,相得益彰。
新編《高陵縣志》是高陵縣第一部社會主義方志,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原則,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系統地記述高陵自然、人文、經濟、社會興衰變化的歷史,事真語實,秉筆直書,是一部全面了解高陵的信史。
編修新方志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巨大文化工程。地方志不是一般的個人著述,而是具有官修官責特點的國情地情書。官修志書的權威和價值是任何個人著述所無法取代的。地方志不是一般的歷史著作,而是具有重要資治作用的國情地情資料。為各級領導機關認識高陵,正確決策,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提供科學的依據和借鑒。地方志不是一般的專業著述,它上攬天文,下涉地理、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無所不包,是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和教化作用的地方百科全書。它所積累和保存的地方文獻資料,為編寫國史,進行多學科研究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革命傳統教育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
今年11月將召開全省地方志工作會議,舉辦陜西省地方志成果展。因此,出版新編《高陵縣志》已成為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縣委、縣政府已將出版事宜列為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
當前,我們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又面臨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和挑戰,百業再興,全縣各項事業都在快速發展,財力緊張。為確保新編《高陵縣志》的出版發行,并使其能在西部大開發、高陵大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縣政府決定,采取“縣財政拿一點,單位集一點,個人捐一點”的辦法,在全縣開展一個捐資奉獻的活動。捐款采取自愿原則。此項工作從7月10日開始,到8月15日結束。各部門(單位)都要確定專人,負責這項工作,確保捐資款萬無一失。各行政機關和各企事業單位都要勤儉辦事,厲行節約,踴躍捐款,并號召廣大干部職工關心縣志,盡其所能,為新編《高陵縣志》的早日問世貢獻一份力量。
高陵縣常務副縣長 蘭健康
2000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