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一、新編《高陵縣志》是高陵縣人民政府主持編纂的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志。本志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全面、真實地記述本縣自然與社會的歷史和現狀,力圖起到存史、資治、教化的作用,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二、編纂體例采取橫分門類,縱述始末的形式。門類劃分從現代社會分工和科學分類的實際出發,不受行政隸屬關系局限。綜合運用述、記、志、傳、圖、表、錄多種體裁,以志為主。
三、本志由《總述》、《大事記》、專志和《附錄》組成,以《總述》為卷首,專志為主體,《附錄》為卷尾。層次結構采取編、章、節、條目體,以條目為主要記述實體,部分含量大的條目下設子目。
四、記述時間上限自事物發端或最早記載,下限除《總述》延至1995年、人口資料延至1990年,其它均斷至1989年。統合古今,詳今略古,重點記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史實。
五、記述地域范圍,以1989年底本縣行政區劃為準。歷史上已經劃出的地域,不在記述之列。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采用歷史年號紀年,括注公元紀年;中國共產黨的活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均采用公元紀年;公元1000年以后的紀年,省略“公元”二字。1949年5月13日本縣一九四九年前、后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的時間表述,在志書中首次出現時用全稱,再出現時分別簡稱一九四九年前、后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
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數據,依據有關史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數據,采用高陵縣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未納入高陵縣統計局統計范圍的其它數據,采用主管部門提供的數據。凡涉及產值數據,絕對數均以當年現行價表示,在比較歷年增減幅度時,按同比價計算。
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使用舊計量單位,凡有確定換算值的,均加注現行法定計量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律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
九、遵循“生不立傳”的原則,立傳人物為1989年及其以前去世的、對社會發展有較大影響的人物。本籍人物,以近現代人物為主,以正面人物為主;外籍人物,以記述在本縣的事跡為主。立傳人物不析類,歸期劃分,以卒年為序排列。
十、機構、職務、地名等稱謂,均按不同時期的實際稱謂記述。古地名加注今地名。機構和專用名詞過長而又多次使用的,首次出現時用全稱,其后用簡稱。
十一、文字記述除古籍引文外,一律采用書面語體文、記述體。除古地名、古姓氏、古文獻用繁體字或異體字外,一律使用國家規定的簡化字。
十二、本志資料來源于歷史文獻、各級檔案、報刊和口碑等,均經核實后入志,除有必要在記述中點明外,一般不注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