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秋來風景異,在這兼具收獲與憧憬的金秋十月,17-18日“人工智能深度賦能教育背景下的課堂課程變革”研討會在高陵區召開。本次研討會由陜西師范大學、西安市高陵區人民政府主辦,高陵區教育局、上海浦東當代好課堂教育發展中心承辦,醍摩豆智慧教育研究院等單位協辦。

中國教育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副監事長楊念魯;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市豐臺區承澤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王歡;北京教育學院原黨委書記,《中國教育學刊》編委會副主任、編審(教授)馬憲平;北京教育學院原副院長、北京市特級教師協會會長湯豐林;中國當代教育名家馮恩洪先生;醍摩豆智慧教育研究院秘書長劉彬等教育大咖云集。
陜西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任曉偉,西安市教育局二級巡視員王綱等領導親臨指導,陜西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任曉偉與高陵區副區長薛霞熱情致辭。

本次研討會的召開旨在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教育教學模式的深度變革與形態創新,共話面向未來的教育。這是高陵區落實國家、省市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貫徹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部署及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關要求的務實行動,是高陵區與陜西師范大學深入推進校地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也是持之以恒推進高陵教育“1+6”教育體系,著力打造“優學高陵”品牌,加快建設區域高質量教育體系這的重大舉措。

研討會在西安市高陵區第二實驗小學周美萍老師、西安市東城第二學校張浩楠老師的AI賦能課展示后正式開始

醍摩豆智慧教育研究院劉彬、北京教育學院湯豐林進行了課堂診評
在隨后的主旨報告環節,資深教育專家楊念魯先生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人工智能不僅是教育的挑戰,更是教育躍升的契機。他指出,通過教師轉型、學生賦能和制度創新的三管齊下,我們完全能夠將AI挑戰轉化為教育質的飛躍。AI技術正在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過去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學習方式正在被顛覆,傳統的課堂教學和以教材為藍本的學習評價方式也面臨革新。

圖 |楊念魯先生、王歡校長
北京市豐臺區承澤小學校長,原史家教育集團總校長王歡強調,在AI技術迅猛發展的教育背景下,要積極構建有溫度的教育。她指出,AI雖能提升教育效率,但教育的核心始終是人的情感與成長。學校應借助AI實現個性化教學,同時注重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營造充滿愛與關懷的教育氛圍,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溫暖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北京教育學院湯豐林教授指出,教師角色需轉向“育人”,重點培養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同時掌握AI工具應用能力,警惕技術依賴。

圖 |湯豐林教授、馬憲平副主任
中國教育學刊編委會副主任馬憲平認為,未來教師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情感聯結能力”與“AI工具駕馭能力”的結合,教育應更關注“素養生成”而非單純知識傳遞,課堂變革應推動教育從“標準化”走向“智慧化”。
作為在人工智能應用教學一線的探索者,張顯國校長、宋鶯校長、寇擁軍副校長先后進行了經驗分享。

圖 |張顯國校長、宋鶯校長、寇擁軍副校長
通過本次研討會,與會教師深刻認識到,數智技術不僅是教學工具的革命,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大家一致表示,將以此為契機,持續探索數智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主動適應學習方式變革,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智慧教育新生態。高陵區將繼續搭建交流平臺,推動形成“技術賦能、創新驅動”的教育教學新格局,譜寫高陵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陜西師范大學、西安市教育局現教中心、周邊區縣教育局及來自青海、寧夏、江蘇及延安、寶雞、銅川等省內外的相關領導以及中小學校長、教研組長和教師代表700余人參加了本次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