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夏季高溫
牢記中暑急救“四步法”
炎炎夏日
高溫高濕環境如同無形的蒸籠
人體精密的“空調系統”
——體溫調節中樞與汗腺一旦“罷工”
中暑便悄然來襲

這種因核心體溫急劇升高
水電解質大量丟失引發的急性疾病
可迅速損害中樞神經與心血管功能
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

中暑是個漸進的過程
中暑并非一蹴而就,它像升級的警報,分階段拉響:
01.先兆中暑:身體的初次呼救
信號:頭暈頭痛、口渴難耐、大汗淋漓、全身倦怠、注意力渙散。
體溫:正常或略高(通常< 38°C)。
關鍵:這是逃離危險環境、及時干預的黃金窗口期!
02.輕度中暑:警報升級
信號:在先兆癥狀基礎上,出現面色潮紅(或蒼白)、心跳加速(脈搏快速細弱)、惡心嘔吐、皮膚灼熱等癥狀。
體溫:顯著升高至38.5°C以上。
關鍵:身體已開始“超負荷運轉”。

03.重度中暑:生死時速!
這是中暑比較嚴重的階段,又分為三型,常混合存在:
熱痙攣:大量出汗后突發短暫、劇烈的肌肉抽搐(如小腿、腹部),劇痛難忍,意識通常清醒。患者常沒有明顯的體溫升高,可能與大量出汗時只補充水分、不補充鹽分,導致體內大量缺鈉有關。
熱衰竭:大量出汗導致嚴重脫水與電解質紊亂。表現為極度乏力、眩暈、頭痛、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微弱、血壓下降,可能出現短暫昏厥。體溫可正常或輕度升高。
熱射病(最致命!):體溫調節機制完全崩潰!核心體溫飆升超過40°C,同時伴隨中樞神經系統嚴重功能障礙:意識模糊、胡言亂語、驚厥甚至深度昏迷。皮膚常干燥無汗(汗腺衰竭)或早期大量出汗后轉為無汗。可引發多器官衰竭(肝、腎、心、凝血等),死亡率極高。
容易中暑的幾種情況
中暑的發生與環境因素、個體狀況、行為習慣等密切相關,以下情況容易誘發中暑,大家需要特別警惕。
01.高溫高濕環境
當氣溫高于32攝氏度、濕度高于60%時,汗液蒸發散熱受阻,體溫易快速上升而發生中暑。無風或通風不良的環境如密閉房間、地下室、車內等,會加劇熱量積聚,也容易引發中暑。注意,濕熱天氣如桑拿天,比干熱天氣更容易引發中暑。
02.高強度體力活動
建筑工人、農民、快遞員、消防員、運動員等,長時間在戶外暴曬,加上高強度的體力活動,容易引發勞力型熱射病。
03.特殊人群風險高
老年人的體溫調節功能退化,常伴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加上生活習慣問題,如不喜歡使用風扇、空調等散熱設備,或是有某些特殊情況,如有時體溫已經升高而老年人自己渾然不覺,容易發生中暑。
嬰幼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且無法正確表達自身感受,有的家長還習慣給孩子包裹嚴實,容易引發中暑。
孕婦身體的代謝率高,且孕期體溫會略高于其他時期,從而更容易發生中暑。
肥胖者由于脂肪隔熱,且散熱效率低,容易出現體溫過高。
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臟病、甲亢、精神疾病患者,比正常人更容易發生中暑。
04.不良行為或習慣
水分補充不足,如長時間不喝水或僅喝高糖飲料,會加速脫水。穿不透氣的緊身衣、防護服或嬰幼兒被包裹太厚的情況,都容易發生中暑。飲酒或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因酒精利尿可導致脫水,咖啡因可能加速心率和代謝,使體溫升高。睡眠不足或疲勞,會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耐熱能力也會下降。
現場急救“四步法”:移、降、補、送
遭遇中暑,刻不容緩:
01.脫離險境(移)
迅速將患者轉移至陰涼通風處(樹蔭下、空調房),平臥休息。
02.快速降溫(降)
解開或脫去多余衣物,用一切可行方法降溫!
物理降溫是核心:冷水噴灑或濕毛巾擦拭全身,尤其大血管處,如頸部、腋窩、腹股溝;用扇子、電扇強力吹風;冰袋(用薄布包裹)置于上述大血管區域。目標是盡快將核心體溫降至安全范圍。
03.補充液體(補)
如患者清醒無嘔吐,給予含少量鹽分的清涼飲料,如運動飲料、淡鹽水,小口慢飲。避免含酒精、高糖及過涼飲料,易致胃痙攣。意識不清或嘔吐者,禁止強行喂水,防窒息。
04.緊急呼救(送)
對于重度中暑,尤其疑似熱射病或輕度中暑者現場急救后,癥狀無緩解甚至加重者,必須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在等待救援時持續降溫。
預防中暑有妙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