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全國防災減災日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而設立,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旨在增強全民憂患意識,提高防災減災能力。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15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為“防范災害風險 護航高質量發展”。

災害大致分為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兩大類。自然災害發生后應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其中受災地區群眾安置點的環境衛生管理尤為重要,本節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下關于災后飲水安全的小知識:
一
災后水源污染所致的健康危害
洪澇、地震、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后會導致取水口受損,供水設施及輸配水系統被破壞。大量人畜糞便、垃圾、動物尸體沖入水中,造成水源致病微生物污染;地面泥沙、樹木也會被沖入水中,造成水質感官性狀惡化;城市內澇會淹沒儲存有毒有害化學品的倉庫廠房等,造成水源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污染。
二
臨時安置點水源選擇要求
臨時供水水源應根據當地的氣候、季節、受災群眾用水習慣及供水服務半徑等,選擇經流行病學調查后無地方病、無化學性和放射性危害,水質感官良好的水源,其周圍應有便于采取臨時衛生防護的設施。
對運水車運來的生活飲用水應開展水質檢測,主要為余氯、微生物指標等。
三
災后飲水安全健康教育要點
1. 不喝生水,盡量喝燒開的水、瓶裝水或經救災指揮部認可的飲用水;
2. 不喝來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不用來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漱口、洗菜等;
3. 缸、桶、盆等盛水器具要經常消毒,消毒后用干凈的水沖洗;
4. 自覺保護生活飲用水水源及環境,在指定地點堆放生活垃圾、傾倒生活污水、大小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