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什么是布病?
布魯氏菌病(簡稱布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又稱馬耳他熱、地中海熱。
人間布病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報告的乙類傳染病,也是《職業病分類和目錄》規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職業病。
布病臨床表現有哪些?
布病潛伏期一般為1—3周,平均為2周。人患布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多汗、倦怠、乏力、關節痛等,部分男性病例會伴有睪丸炎,部分女性病例會出現卵巢炎。
布病的主要傳染源有哪些?
患病的羊、牛、豬等動物及其產品是人間布病的主要傳染源,其他患病動物如犬、綿羊及沙林鼠也可能是人間布病的傳染源。
布病是如何傳播的?
1. 經直接接觸傳播:
直接接觸病畜或其排泄物,或在飼養、擠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過程中未做好個人防護,可經皮膚傷口或眼結膜感染。
2. 經消化道傳播:
主要是通過食用被布魯氏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飲用生奶以及未熟的肉、內臟等感染。
3. 經呼吸道傳播:
常見于吸入被布魯氏菌污染的飛沫、塵埃。皮毛加工企業職工、圈舍打掃以及布氏菌實驗室操作人員易通過呼吸道傳播感染。
哪些人易感染布病?
人群對布病普遍易感。
凡是接觸患病家畜及其制品的人員,或是生活在疫區與病畜污染的環境有接觸的人員,均有可能感染布病。其中,飼養、管理、屠宰家畜的人員,畜產品收購、運輸及加工人員,畜牧獸醫人員以及疫苗生產人員、實驗室科研人員等,是易感的高危人群。

布病能治好嗎?
布病可防可治。
多數布病患者如及時規范治療,一般預后良好。如治療不及時或不規范,易轉為慢性,反復發作,遷延數十年,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勞動能力。
出現發熱、多汗、倦怠、乏力等疑似癥狀時,盡快去醫院檢查,并主動告知是否有牲畜及其制品接觸史、是否食用未煮熟的牛羊肉或生奶及其制品、是否到過布病流行區等情況。

如何有效預防布病?
(一)養殖戶如何預防?
1.養殖區與生活區要分開;
2.購買牲畜要檢疫,飼養牲畜要免疫,嚴格控制病畜流動,避免患病和未患病的牲畜混養;
3.牲畜圈舍要定期消毒處理,清理圈舍要濕式作業,防止氣溶膠傳播;
4.照料牲畜、清潔圈舍等勞動時,特別是出現牲畜流產時,切勿徒手直接接觸流產物和死胎,切記要穿好工作服、佩戴手套、口罩等防護用品,勞動后要徹底清洗;
5.病畜流產物、胎盤等應消毒或焚燒后,挖坑深埋,病畜要及時撲殺處理。

(二)家庭如何預防?
對普通民眾而言,應注意飲食、飲水衛生,做到不吃不清潔的食物,不喝生水,飯前洗手。
1.牛羊肉要煮熟后食用,特別是吃烤肉、涮肉時,一定要烤熟煮透;
2.布魯氏菌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長時間存活,但不耐熱,高溫即可殺滅。因此,生鮮奶要“煮沸”后方可飲用;
3.家庭用的菜刀、案板等,要做到生食、熟食分類使用,同時避免污染其它餐具。
4.對未經檢疫或來路不明的牛羊肉、病死畜的肉,必須堅決做到不買、不吃、不接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