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2025年5月15日是第32個全國“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的主題是“持續科學補碘,推動健康發展”,旨在通過宣傳普及碘缺乏病防治和科學補碘知識,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碘缺乏病防治工作,提升群眾健康水平。近日,省疾控局邀請省疾控中心地方病預防控制所主治醫師高雪娟圍繞相關內容進行介紹。
一、 哪些人群最容易受碘缺乏危害影響?
碘作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關鍵原料,在維持機體代謝平衡、促進生長發育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生理作用,攝入不足可引起碘缺乏病。孕婦碘缺乏可能導致流產、早產、死產,胎兒先天畸形、地方性克汀病及地方性亞臨床克汀病;新生兒碘缺乏可造成新生兒死亡率增加、甲狀腺功能減退、大腦和身體發育遲滯;兒童、青少年對碘缺乏也比較敏感,可影響智力發育、身體發育,造成運動、視覺、聽覺障礙,突出的表現是甲狀腺腫大;成年人碘缺乏可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腫大等。
二、我省碘缺乏病的防治狀況
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環境碘缺乏造成機體碘營養不良所表現的一組疾病和危害的總稱,是影響群眾身體健康和人口素質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陜西省是歷史碘缺乏病重病區,絕大部分地區為碘缺乏地區。自1994年實施全民食鹽加碘政策以來,構建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科技支撐、全民參與”的防治體系,建立了覆蓋全省的碘鹽生產供應網絡、完善的碘營養監測和病情監測體系、多樣化的健康教育模式,居民合格碘鹽食用率穩定保持在90%以上,8-10歲兒童甲狀腺腫大率控制在5%以下,碘營養持續處于適宜水平,持續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狀態。
三、實現消除碘缺乏病后還需要繼續補碘嗎?
健康成人體內的碘總量為20-50mg,平均為30mg。碘在人體內每天都在代謝,在碘攝入停止的情況下,體內儲備的碘僅夠維持2-3個月。
目前雖然實現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階段目標,但自然環境缺碘造成的碘缺乏危害風險是長期存在的。預防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就是持續、科學補碘,避免因碘攝入不足造成的危害。
四、補碘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人每天離不開食鹽,最簡便、安全、有效的補碘方式是家庭烹飪堅持使用加碘鹽。
以每天吃5克碘含量25微克/克的碘鹽為例,按烹調損失20%計,通過碘鹽攝入的碘約是100μg,加上食物提供的碘,每天碘攝入量基本能達到《中國居民補碘指南》中一般人群的推薦攝入量(120μg/天)。孕婦、乳母應選用含碘量較高的碘鹽,并鼓勵攝入海產品、蛋、奶等含碘豐富的食物增加碘攝入,保障胎兒和嬰兒的健康發育。
消除不等于根治,碘缺乏病防治必須持之以恒。建議廣大居民繼續堅持食用合格碘鹽,兒童、孕婦、乳母等特殊人群要特別注意碘營養補充。
2025年“防治碘缺乏病日”宣傳核心信息
一、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狀腺激素參與身體新陳代謝,維持機體的正常功能,促進人體生長發育。
二、采取普遍食鹽加碘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對消除碘缺乏危害作用顯著。監測數據顯示,我國B超甲腫率從1997年的9.6%下降至2023年的1.6%;自2010年以來,我國處于持續消除碘缺乏病狀態。
三、充足的碘營養對兒童智力發育至關重要。如果在胎兒期和嬰幼兒期缺碘,會影響大腦正常發育,造成地方性克汀病、聽力障礙、智力損傷等,因此妊娠期婦女和哺乳婦女需要及時補充足量的碘。
四、兒童和青少年處在生長發育關鍵時期,碘缺乏會對生長發育包括智力發育和體格發育造成損害,應保證充足的碘攝入。
五、成年人碘缺乏會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容易疲勞、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因此成年人也要保證充足的碘攝入。
六、我國大部分地區外環境缺碘且很難改變,如果停止補碘,人體內儲存的碘最多能維持3個月,以普遍食鹽加碘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可以保護大多數人免受碘缺乏危害,是提高人口素質、利國利民的重要公共衛生舉措。
七、根據居民碘攝入來源和食鹽攝入量的變化,我國先后3次調整食用鹽碘含量。目前,我國居民食用鹽碘含量包括20mg/kg、25mg/kg和30mg/kg,各地區應根據本地區人群實際碘營養水平選擇食用鹽碘含量。
八、在充分考慮碘缺乏地區居民每日膳食碘攝入量、食用鹽碘含量和食鹽攝入量的情況下,普遍食鹽加碘在碘缺乏地區不會引起人群碘攝入過量。自2000年以來,我國碘缺乏病相關監測結果顯示,人群碘營養總體處于適宜范圍。
九、甲狀腺疾病的成因復雜,與環境、遺傳、免疫等多種因素相關。沒有證據表明食用碘鹽與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的發生相關。
十、我國存在少部分水源性高碘地區,在這類地區主要采取改水降碘、供應未加碘食鹽的防控措施,以保障人群碘營養處于適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