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8月我區仍處于持續高溫的“三伏”天,易出現高溫酷暑、暴雨洪澇等極端天氣,同時各類細菌、病毒、蚊蠅滋生,腸道傳染病、蟲媒傳染病進入流行期。高陵區疾控中心提醒廣大群眾注意防范食源性疾病和高溫中暑,近期國內部分省份出現蟲媒傳染病疫情,市民外出旅行需做好防蚊措施,預防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蚊媒傳染病。正值暑假,學生假期安全也不能忽視,家長要教育兒童不去危險水域游泳,避免溺水發生。
PART.01 注意飲食衛生,預防食源性疾病
8月高溫潮濕,為微生物繁殖提供了適宜環境,食物容易腐爛變質,是食源性疾病的高發期。
健康提示
1.講究食品衛生。食物要生熟分開,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應及時儲存在冰箱內,且儲存時間不宜過長。冰箱低溫只能延緩細菌生長,并不能滅菌,因此食物需要熱透后再食用。
2.盡量少食用容易攜帶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螄、貝殼、螃蟹等水產品,不要在流動路邊攤吃海鮮,不要生吃、半生吃水產品。加工海鮮時要煮熟熱透,每次吃海鮮注意適量,不要一次食用過多。
3.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注意手衛生,飯前、便后要認真洗手。生食食物一定要洗凈,盡量減少生冷食品的攝入。
4.廚房環境保持清潔,餐具和廚具要用流動安全的水沖洗、晾干,定期蒸煮消毒。盡量減少與腸道傳染病患者接觸,患者用過的餐具、水杯等用品注意清洗消毒,避免疾病的傳播。
5.不自行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一旦出現嘔吐、腹瀉等食物中毒癥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PART.02 警惕蜱蟲叮咬,防范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一種由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引起的,以發熱、血小板減少、乏力、惡心嘔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急性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本病主要經蜱叮咬傳播,人與人之間也可經直接接觸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傳播。夏季蜱蟲進入活躍期,在丘陵、山地及林地等區域生活的居民、從事戶外生產活動的人群及旅游者應注意防范。
健康提示
1.減少蜱蟲暴露。應當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應做好個人防護,避免穿短褲短裙,建議穿長袖長褲并扎緊褲腿、袖口,將褲腿塞進襪子,形成防護屏障。選擇淺色光滑面料的衣物,便于及時發現蜱蟲蹤跡。
2.戶外活動前防護。前往野外活動時提前涂抹驅避劑,在裸露皮膚如手腕、腳踝、脖頸處涂抹含避蚊胺、羥哌酯、驅蚊酯的產品。特別提醒家長,兒童應選擇低濃度專用驅避劑,避免接觸眼睛和嘴巴。
3.進入室內前檢查蜱。蜱可附著在衣服和寵物體表進入室內,從戶外活動區域返回后,立即檢查外套、背包縫隙及寵物毛發,發現蜱蟲及時清除。蜱常附著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內側和周圍、毛發之內或周邊、肚臍內側、膝蓋后側、腰部、腿根部等。回家后盡快淋浴,借助水流和沐浴露沖掉可能附著的蜱蟲。
4.科學處理蜱蟲叮咬。一旦發現蜱蟲附著,優先前往就近醫院,由醫護人員使用專業工具處理。若無法及時就醫,可用彎頭鑷子緊貼皮膚表面,勻速向上垂直拔出,避免旋轉或擠壓蟲體,防止口器殘留。取出后,用酒精或碘伏徹底消毒傷口。被叮咬后1-2周內,若出現發熱、叮咬處紅斑、關節疼痛等癥狀,應及時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PART.03 旅行注意防范,登革熱等蚊媒傳染病
夏季氣溫持續攀升、降雨量增多,蚊媒活動愈發活躍,蚊媒傳染病的傳播風險也隨之顯著增加。蚊媒傳染病是指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病原體的一類疾病,在我國需重點防范登革熱、基孔肯雅熱、乙腦和瘧疾等。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主要由伊蚊叮咬傳播的急性蟲媒傳染病,主要癥狀包括發熱、頭痛、眼眶痛、關節肌肉痛、惡心、嘔吐、皮疹、輕度出血。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典型癥狀為急起高熱、劇烈關節痛和皮疹。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都是通過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人和人之間不直接傳播。預防蚊媒傳染病,關鍵是滅成蚊、清積水、防叮咬。正值暑假,廣大群眾如前往熱帶、亞熱帶國家及我國南方地區旅游,切記要注意防范。
健康提示
1.做好防蚊滅蚊工作,避免蚊蟲叮咬。如果計劃前往東南亞、非洲等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熱流行區,出行前一定要查詢當地疫情信息,做好充分的驅蚊防蚊準備。盡量避免穿短袖衣褲,要穿淺顏色的長袖衣裳和長褲,在外露的皮膚及衣服上涂蚊蟲驅避劑。盡量在有紗門、紗窗的房屋內活動,睡眠房間使用蚊帳、蚊香或電驅蚊器。
2.不要讓蚊蟲有孳生地。要及時清除室內外各種積水容器,如瓶罐、廢舊輪胎、花盆、下水道、雜物堆等區域,翻盆倒罐,不給蚊子提供繁殖的機會。
3.如果在流行地區出現可疑癥狀,要及時就診。旅行返回本地后14天內做好健康監測,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發熱、關節痛或皮疹等癥狀,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并告知醫生旅行史。
PART.04 做好防暑降溫,謹防高溫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溫環境下人體體溫調節功能紊亂而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高溫、烈日暴曬、工作強度過大、時間過長、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等均為常見的誘因,戶外作業人員如環衛工人、快遞員、建筑工人等群體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健康提示
1.在露天或高溫環境下工作者,須加強通風降溫,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合理調整工休時間,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
2.減少產熱,外出時宜穿寬松透氣性好的淺色衣服,并戴防護眼鏡和遮陽帽,隨身帶上必要的防暑藥物如藿香正氣水、清涼油、人丹、風油精等。
3.合理飲食,及時補充水分。飲食以清淡為主,多食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B、維生素C的食物,注意補充鹽分和礦物質。酒精性飲料和高糖分飲料會使人體失去更多水分,在高溫時不宜飲用。
4.一旦出現中暑,應及時將患者轉移到通風良好的陰涼處平臥休息,給予含鹽清涼飲料。如果中暑癥狀比較嚴重,出現昏迷、高熱、惡心、嘔吐、脫水等癥狀,應立即轉送醫院救治。
05.高溫天氣駕車出行時,家長要養成下車時查看后座的習慣,絕對不要將嬰幼兒或兒童單獨留在車里,以免孩子在高溫下中暑,甚至危及生命。
PART.05 注意暑期安全,避免溺水發生
八月天氣炎熱,游泳戲水是夏日最受歡迎的消暑方式之一,但每年夏季都是溺水事件的高發期,廣大群眾應掌握一定的溺水急救技能,不去危險水域游泳,避免意外發生。
健康提示
1.加強自我防護。不去池塘、水庫等水體情況復雜的自然水體游泳;游泳前應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避免抽筋等情況的發生;避免空腹或飽腹狀態下游泳,不在酒后從事水上活動;乘坐船只出行或從事水上活動時,應穿戴救生衣等防護裝備或用具。
2.重視未成年人監護。家長應教導孩子不要去無人看護的河流、池塘或水庫游泳,不要將兒童單獨留在泳池或自然水體周邊;兒童必須由成年人看護,不得交由未成年人看管;家長或監護人看護時要與兒童保持觸手可及的距離,專心看護,不能分心。
3.掌握一定的急救技能,正確施救。游泳或戲水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適,應盡快返回上岸;遇到同伴溺水的情況,應避免盲目下水施救,快速撥打救援電話并積極呼叫周圍人員共同施救;待落水者被救上岸后應立即開放氣道、控水,必要時進行心肺復蘇,并盡快送往醫院救治。PART.06
PART.06 注意防范暴雨洪澇災害
夏季雨量充沛,易出現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不僅會對民眾出行和生活造成困難,還容易引發多種疾病的流行,如腸道傳染病、蟲媒和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接觸性傳染病、皮膚病等。因此發生暴雨洪澇后一定要加強自我保護和個人衛生,做好健康防護。
健康提示
1.出行前提前了解目的地的氣象和路況信息,時刻關注當地媒體發布的有關降雨、水情等信息,避免暴雨天氣外出游玩。若要雨天出行,應及時查詢道路情況,合理規劃路線,提高個人安全意識,注意交通安全,防范意外事件的發生。
2.發現暴雨來襲時,應選擇地勢高、牢固的建筑物進行躲避。下雨天行走時要注意井蓋,發現水面有漩渦、突泉時應繞道而行,同時注意車輛行駛安全,控制車速、謹慎變道。
3.遭受暴雨災害后,要特別注意飲水衛生安全,應飲用開水或瓶裝水,不要飲用生水或地表水,特別是農村家里有水井的更應注意,以防水源水被污染造成的疾病傳播。及時清理居室周邊雨水、垃圾,減少蚊蟲孳生,同時注意防蚊、滅蠅,做好廁所、垃圾、糞便的衛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