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一、疫苗簡介
乙肝疫苗主要預防乙肝病毒感染肝臟引起的以急性或慢性肝臟炎癥損傷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傳染性疾病。我國現批準上市的乙肝疫苗有重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組中國倉鼠卵巢(CHO)細胞乙肝疫苗兩種,劑量分10μg、20μg和60μg三種。

二、 疫苗作用
對免疫功能正常者,全程足量完成乙肝疫苗3劑接種程序后1-3個月檢測血清抗-HBs≥10 mIU/mL,是疫苗接種防御乙肝病毒感染的可靠標志,具有長期保護作用。對持續暴露于乙肝病毒感染環境中的免疫缺陷者,建議每年檢測一次血清抗-HBs并進行加強免疫,以維持抗-HBs≥10 mIU/mL獲得持續保護。通過接種乙肝疫苗,尤其是對新生兒常規接種乙肝疫苗,許多乙肝流行國家已有效降低了乙肝的發病率和患病率。

三、免疫程序
(一)適用對象
所有未感染乙肝病毒且未獲得乙肝免疫力的無禁忌癥人群均可接種乙肝疫苗。
接種乙肝疫苗越早越好,因此,乙肝疫苗的主要接種對象是新生兒,其次為嬰幼兒,18歲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二)接種劑量、劑次和間隔
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種3針,按照0、1和6個月的程序,即接種第1針疫苗后,在1個月和6個月時注射第2針和第3針。
1、新生兒接種:首針乙肝疫苗應在出生24小時內盡早接種。
(1)HBsAg陰性母親的新生兒:每針次接種重組酵母乙肝疫苗或CHO細胞乙肝疫苗10 μg。
(2)HBs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肌內注射1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時在不同(肢體)部位注射首針乙肝疫苗;每針次接種重組酵母乙肝疫苗10 μg或CHO細胞乙肝疫苗20 μg。建議接種第3針乙肝疫苗后1-2個月時進行HBsAg和抗-HBs檢測,若HBsAg陰性、抗-HBs<10 mIU/mL,按0、1和6個月免疫程序再接種3針乙肝疫苗。
(3)HBsAg陽性或不詳母親所生新生兒,首針乙肝疫苗應在出生12小時內盡早接種;新生兒體重小于2000g者,也應盡早接種第1針乙肝疫苗,滿1月齡后,再按0、1和6個月程序完成3針乙肝疫苗免疫。
2、成人接種:重組酵母乙肝疫苗或CHO細胞乙肝疫苗每針次20 μg。免疫功能低下或無應答的成人,可增加疫苗接種劑量和針次,對0、1和6個月程序無應答者可再接種3針乙肝疫苗。
具體操作按選用的適用疫苗的說明書執行。
(三)接種方法
新生兒接種部位為上臂外側三角肌或大腿前外側中部肌內注射;兒童和成人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內注射。
四、接種禁忌癥
乙肝疫苗(釀酒酵母和漢遜酵母)的禁忌為:
(1)已知對該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輔料及甲醛過敏者;
(2)患急性疾病、嚴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和發熱者;
(3)妊娠期婦女;
(4)患未控制的癲癇和其他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者。
乙肝疫苗(CHO細胞)的禁忌為:
(1)已知對該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輔料、甲醛以及該疫苗所含的抗生素過敏者;
(2)患急性疾病、嚴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和發熱者;
(3)妊娠期婦女;
(4)患未控制的癲癇和其他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者。
五、乙肝疫苗接種反應
接種乙肝疫苗之后,大多數患者不會出現任何癥狀,但少數可能會有以下的不良反應,主要分析如下:
第一、接種部位紅腫、發癢、硬結等,一般在接種后的24小時左右出現,1-3天之內癥狀就會消失。
第二、出現不同程度的發熱,還伴有惡心、厭食、精神不好、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但多在24小時以內就會消退。如果發熱特別嚴重,達到39℃以上,可以服用退熱藥。如果持續高熱不退,或者有其他異常,要盡快到醫院就診。
針對于嬰兒接種乙肝疫苗,應該注意的是,患兒若患有肝炎,有發熱、急性或慢性嚴重疾病、有過敏史者要禁用。患兒出生時,有嚴重的臟器畸形、新生兒窒息黃疸、急性炎癥疾病,早產體重<2.5千克、阿普達評分小于七分的患兒,應該暫緩接種。接種乙肝疫苗可以刺激機體的免疫反應,產生保護性抗體,抗體出現之后,一旦乙肝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出現,就可以立即反應,清除乙肝病毒,阻止感染,對其具有免疫力,可以達到預防乙肝病毒感染的目的。
六、其他有關事項
(一)危重癥新生兒:如極低出生體重兒(出生體重小于1500g者)、嚴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綜合征等。應在生命體征平穩后盡早接種。
(二)意外暴露者:指其皮膚或黏膜接觸HBsAg陽性或HBsAg不詳患者的血液或體液,或被其污染的針頭刺傷者。
1、若接種過乙肝疫苗,且已查知抗-HBs陽性(≥10 mIU/mL)者,無須再接種。
2、若未接種過乙肝疫苗,或雖接種過乙肝疫苗,但抗-HBs<10 mIU/mL或抗-HBs水平不詳者,應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針乙肝疫苗(20 μg),于1個月和6個月后分別接種第2針和第3針乙型肝炎疫苗(20 μ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