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涇河水清,渭河水濁,當涇河與渭河在西安市高陵區耿鎮街道釣北村交匯時,造就了“涇渭分明”這一獨特的自然景觀。
雖然釣北村是一個古老的關中村落,但村干部都很年輕。目前,村兩委成員9名,平均年齡不到40歲,大專及以上學歷占90%。對于村子的發展,這群年輕人很有想法。10月10日,釣北村黨支部書記張鋒告訴記者,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不少游客來到這里,賞美景、嘗鮮魚、品味黃河文化。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村上積極發展文旅融合產業。

今年1月,在陜西省村社發展促進會指導下,釣北村成立陜西華域農創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積極進行“三變改革”,盤活農村閑置資源,發展大棚種植、酒店、餐飲等產業,打造“拾光小鎮”品牌,壯大村集體經濟。
平臺搭起來,還得有人才來支撐。前不久剛從浙江、江蘇觀摩學習回來,張鋒對此感悟更深:“村里的發展離不開頭腦靈活的年輕人。我們筑巢引鳳,效果正在顯現。”
28歲的鄰村村民安新奇看準了釣北村的發展前景。今年初,他辭去城里的工作,到釣北村運營社交媒體賬號。在他的鏡頭里,大棚里的西紅柿、火龍果長勢喜人;林地里的露營基地活力滿滿;能體驗南瓜種植、彩繪、親子研學的南瓜小鎮新奇有趣……曾經籍籍無名的釣北村變身“網紅村”。
釣北村黨支部副書記劉喜陽是陜西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畢業。他說:“我將所學知識用于村子發展,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怎么把農文旅項目做好。”
之前在外做生意的村民趙宇去年也選擇回到家鄉,成為釣北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園的負責人。“種全季西紅柿、火龍果,對我來說是陌生事物。但村里提供了學習成長的機會,現在我已經熟練掌握相關技術。”趙宇說,“這兩天,示范園的幾個工作人員去楊凌培訓,過幾天大家還要學習怎么管理運營。”
今年以來,高陵區人社局、農技校等機構為釣北村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培訓課程,涵蓋產業發展、農業技術、直播電商等內容,提升村民的專業技能。此外,釣北村還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同推動村莊的人才培養。
“忙學習已經成為村干部和村民的常態,每年我們都會參加超過百場的學習活動。”張鋒強調,“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吸引人才回歸,還要把村里有能力的人培養成人才,讓村子成為大家成長的平臺。”
在寒暑假,村里走出去的100余名大學生也回鄉貢獻力量,他們利用自己的專長,策劃活動、進行直播等。張鋒說:“這些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就是我們村發展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