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姬家街道涇渭路社區“媽媽幫”小劇場:居民自演身邊事,小短劇傳遞大能量,原創微短劇播放量破3.8萬,成社區治理“新名片”。

前言
沒有專業演員,沒有華麗布景,但接地氣的劇情和質樸的表演卻讓涇渭路社區“媽媽幫”小劇場火出了圈。近日,由該社區工作人員牽頭、居民自編自演的系列微短劇《拆遷款“理財”記》《別讓套路得逞》《家門口的垃圾》在轄區走紅,總播放量突破3.5萬次。這些取材于現實生活的“身邊故事”,正以輕松幽默的方式傳遞反詐、環保、家庭和諧等正能量理念,成為社區治理的創新實踐。
“土味”短劇誕生記:從居民中來,到居民中去。

“騙子冒充‘理財專家’,專盯拆遷戶的養老錢!”“垃圾分類沒做好,鄰居矛盾少不了……”這些鮮活的情節,全部源自姬家街道涇渭路社區居民的日常生活。社區黨支部書記介紹,“媽媽幫”小劇場的創意源于一次居民議事會——如何讓政策宣傳更入腦入心?大家一拍即合:“不如把身邊事演出來!”
劇本由社區工作人員牽頭創作,居民你一言我一語補充細節;演員從“媽媽幫”志愿者、熱心居民中招募,轄區單位提供拍攝場地;道具是家中閑置物品,場景就在小區廣場、樓道。沒有臺詞功底?就用方言土語;缺乏技術設備?手機拍攝照樣成片。短短一個多月,《拆遷款“理財”記》揭露投資騙局,《家門口的垃圾》倡導環保理念和鄰里互助互愛精神,《別讓套路得逞》科普反詐知識,三部作品以“土味”演繹贏得居民點贊。
“人人都是主角”:小劇場激發社區大參與。

“我演的就是我自己!”居民卓大叔在《拆遷款“理財”記》中飾演一位險些被騙的拆遷戶。他坦言,第一次“演戲”很緊張,但想到能提醒更多鄰居,硬著頭皮也要上。像卓大叔這樣的“素人演員”共有50余名,上至70歲老人,下至小學生,有的全家齊上陣。拍攝過程還意外促成鄰里互動:有人貢獻自家客廳當片場,商鋪主動借出道具,連快遞小哥都客串了角色。
小劇場開播后,居民微信群討論熱烈。“社區的小孔演貪小便宜掃碼被騙的年輕人太像了,我身邊也有這種例子!”“扔垃圾那段簡直和我家情況一模一樣!”社區趁熱打鐵,在視頻號、抖音號開設專欄,并組織線下觀影會,引導居民圍繞劇情討論社區問題。如今,“拍續集”已成為居民議事的高頻詞,不少年輕人主動報名參與下一期創作。

從“小屏幕”到“大治理”:短劇撬動社區共治新動能。

“小劇場不僅是娛樂,更是治理工具。”社區“媽媽幫”小劇場策劃人表示,系列短劇的選題均瞄準社區痛點:反詐劇播出后,派出所接到居民咨詢理財問題的電話增多;親情環保劇帶動小區垃圾分類正確率提升20%;甚至有轄區銀行主動聯系社區,要求合作拍攝金融安全續集。
這種“居民編、居民演、居民看、居民改”的模式,讓政策宣傳從“說教式”變為“沉浸式”。下一步,涇渭路社區計劃成立“短劇創作社”,吸納更多志愿者加入,將法治宣傳、家風建設等主題納入創作清單,同時探索商業反哺公益模式,吸引轄區企業支持,讓“小劇場”持續釋放“大能量”。

一方屏幕,幾幕生活。涇渭路社區“媽媽幫”小劇場用最樸實的鏡頭語言證明:當居民成為社區故事的主講人,那些關乎文明、和諧與幸福的“大道理”,自然就能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