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7月31日,隨著非遺體驗課堂的結業鈴聲響起,涇渭路社區2025年“七彩假期”活動畫上圓滿句號。過去一個月里,18名高校大學生志愿者攜手非遺傳承人、高校團隊、區委社會工作部、團區委、區民政局、轄區消防救援站、西安經開第十六小學等單位,在200平方米的社區活動陣地,為四季陽光小區300人次青少年、兒童鋪就了一條融合科技探索、文化傳承與家國情懷的成長之路。

多元課程構筑成長階梯
社區緊扣社區青少年發展需求,精心設計六大特色課程。在科技筑夢板塊,西北工業大學學子帶領孩子們制作火箭模型,點燃航天夢想;機器人編程課則引導“小工程師”用代碼操控機械,初探人工智能奧秘。文化傳承課堂中,“竹編巧韻頌八一”活動讓孩子們在編織五角星、軍帽的過程中,感悟非遺技藝與軍人精神的交融;全民閱讀與“綠書簽”行動則營造出清朗書香空間。此外,“觀國之重器”實踐培育報國之志,“繪本夢享家”“英語創玩空間”“少兒財商課”持續賦能素養提升,多維課程為安置小區兒童搭建起全面成長的階梯。


青春力量賦能社區課堂
來自西北工業大學、西安科技大學、西安明德理工學院等高校的18名大學生,成為點亮“七彩假期”的關鍵力量。航天科普課上,他們化繁為簡講解宇宙知識,手把手指導模型拼裝;非遺課堂中,既是傳承人的教學助手,也是紅色故事的講述者;編程教室內,陪伴孩子破解代碼難題,見證創意火花迸發;閱讀角里,用青春活力激發閱讀興趣。志愿者李哲的感言道出共同心聲:“用所學反哺家鄉幼苗,是這個夏天最有價值的畢業實踐。”他們的專業與溫情,如細雨浸潤童心,讓社區課堂煥發蓬勃生機。

安置社區綻放教育新彩
“我們不僅要化解暑期‘看護難’,更要托舉孩子們的‘成長夢’。”社區黨支部書記樊博強調。作為服務東城坊村、毗沙村等回遷群眾的安置型社區,涇渭路通過鏈接高校資源、激活文化內涵,讓安置小區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同等享受優質暑期教育。300人次的參與記錄,印證了科技啟蒙拓寬視野、非遺傳承厚植文化自信、志愿陪伴溫暖童心的三重成效。這場青春與童真的雙向奔赴,既為社區注入優質教育活水,也為大學生搭建起反哺桑梓的價值平臺,書寫了安置社區教育創新的生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