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曾經,高陵區渭濱社區的居民遇到麻煩不知該找誰,鄰里之間見面也不多打招呼,大家對社區事務更是“不聞不問”。社區黨委在走訪中意識到,服務響應慢、鄰里關系淡、居民參與少,成了社區治理的三大堵點。怎么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渭濱社區堅持“連情、連事、連心”理念,把小區黨群服務站打造成了居民看得見、用得上、信得過的溫馨港灣。
服務站建在樓下,民情民意“摸得實”
要建站,先聽聲。社區黨委一改“坐辦公室”的傳統,依托“線上網格群+線下網格員”雙線發力。自2023年北岸生活小區黨群服務站成立以來,網格員累計入戶走訪超300次,收集居民訴求150多條——老人想要更多助老設施,年輕人發愁停車難,媽媽們盼著給孩子一塊游戲空地……這些聲音被一一記錄、整理成清單。
社區還動員駐地企業、物業、熱心居民一起出謀劃策,反復商量服務內容、人員怎么配、流程怎么優化,最終打造出一個融服務、議事、活動等多功能于一體的80㎡小區黨群服務站。更貼心的是,社區聯動周邊商超、藥店、診所等12家單位,組建“便民服務聯盟”,讓服務站從“能辦事”升級為“好辦事、辦好事”,真正實現“服務不出小區,溫暖就在身邊”。

服務全天候,煩心事兒“有人管”
早晨九點,法律咨詢窗口前已有人排隊;下午三點,孩子們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快樂地畫畫讀書……這張服務清單,可謂是一份“民生幸福指南”:家電維修、矛盾調解、健康義診、心理疏導等6大類30多項服務,覆蓋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為確保“事事有回應、件件能落實”,社區嚴格執行“首問負責+限時辦結”機制,建立服務臺賬,全程跟蹤處理。建站以來,已成功為居民解決實際問題150多個。一位居民高興地說:“以前不知道找誰,現在服務站就在單元門口,反映問題馬上有人管,太踏實了!”居民期盼已久的兒童活動區也迅速落地——閑置角落增設了滑梯、秋千和搖搖馬,地面鋪設軟膠墊,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黨員帶群眾,大家都是“自己人”
服務要長效,關鍵得有團隊。社區構建“專職網格員+黨員志愿者+專業人士”三級服務梯隊,服務站不僅配了4名專職網格員日常巡防,還發動15名黨員組成“紅色服務隊”,參與宣傳、調解、保潔等各類服務,更吸引律師、醫生、教師等專業力量組成“智囊團”,提供法律、醫療、教育等專業支持。退休律師張師傅成為服務站的“法律明白人”,定期為鄰居提供法律咨詢。許多老黨員也感慨:“能為街坊盡一份力,自己也覺得更有活力!”
服務站每月召開“居民議事會”,邀請大家共商社區事務。會上反映的電梯間昏暗、墻面陳舊、電動車充電難等問題,社區迅速聯動物業和業委會推動解決——加裝LED燈、重新粉刷墻面、設置集中充電區,樓道環境煥然一新。居民樊大叔高興地說:“現在進門亮堂堂的,客人來了都夸好!”

公益暖人心,互助成風氣
社區堅持“公益為主、低償為輔”,通過“政府補一點、社會捐一點、志愿獻一點”的方式,每月開展“公益服務日”,提供免費理發、義診、幫辦代辦等服務,尤其照顧老年人和特殊群體。一位獨居老人感動地說:“孩子不在身邊,但服務站的孩子們常來看我,幫我辦事,就跟自己家人一樣。”帶孫子的李大爺也愛來服務站,小孫子在繪本角讀得入神,他則坐在旁邊休息聊天。這一方小天地,既讓孩子有了安全好玩的去處,也讓老人有了歇腳交流的空間,真切體現了社區對“一老一小”的關懷。
如今,服務站不僅是便民窗口,更是鄰里互助的“暖心屋”、社區骨干的“孵化器”、居民共治的“議事廳”。越來越多居民主動加入“網格巡邏隊”“文明勸導隊”,成為社區治理的“合伙人”。

未來,渭濱社區將繼續書寫與居民更近、更暖的新篇章。小區黨群服務站不再只是一個站點,更是一盞溫暖的燈、一處心安的家。從傾聽一句呼聲到完成一件實事,從一個人的熱心到一群人的攜手,燈光之下,溫暖正在蔓延;樓宇之間,幸福愈發清晰。這扇永遠敞開的大門,默默踐行著“民有所呼,我有所行”的承諾。心與心相連,正是社區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