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2023年以來,區人社局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自覺將法治理念、法治思維、法治方法運用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業務工作中,形成法治氛圍和法治秩序,將法治建設與打造法治人社緊密結合,堅持人社系統工作程序合法、方式遵法、標準依法、保障用法。現將我局法治政府建設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
(一)強化法治建設,健全組織領導。成立由局長任組長、黨委委員任副組長,局機關各科室、局屬各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法治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全局法治工作的研究謀劃、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
(二)深化法治思維,營造法治氛圍。一是落實領導責任。對法治建設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協調、重要任務親自督辦,將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納入年度計劃,與業務工作同部署、同推進、同督促、同考核、同獎懲。二是推動領導干部學法守法用法。印發專題學習計劃,常態化開展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傳達貫徹落實區委全面依法治區會議精神,積極提升全局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人社事業發展的能力。提升執法人員素質,組織相關業務人員參加網上執法培訓、考試,執法人員持證上崗率100%。三是帶頭落實執法責任制。依法行使職權,認真落實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履行出庭應訴職責,明確承辦責任,規范應訴答辯和舉證,行政訴訟案件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率100%。
(三)民主考核監督,確保落實成效。局黨委樹立了鮮明的用人導向,將本單位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納入了綜合考核指標體系,加大了考核力度,使其作為考察使用干部、推進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據;與此同時,加強了對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情況的監督。局黨政主要負責人將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列入了年終述職內容,自覺接受監督。
二、主要舉措和成效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升法治建設水平。
我局為進一步加強法治建設、打造法治人社,成立了法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一把手親自抓,班子成員各司其職的工作格局。同時定期召開專題會議,部署推進全局法治建設工作,加強對依法治理及依法行政工作的組織領導,切實抓好法治建設各項工作的貫徹落實。
(二)廣泛學習宣傳,打造法治人社形象。
1、加強理論學習、增強法治意識。一是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國家基本法律制度,促進解決民生問題,更好的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學習依法治國基本方針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加強干部職工法律意識教育;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依法治國的重要精神,促進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二是建立完善學習制度,經常性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勞動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險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業務相關法律法規學習,開展案例和疑難問題探討,提高廣大干部職工思想素質和法治意識,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增強依法行政的自覺性。
2、加大法宣力度、營造法治氛圍。一是做好經常性宣傳。將就業創業證辦理、人才存檔落戶、技能培訓等業務辦理的內容、程序及要求,在大屏幕滾動播出,并分別制作成宣傳冊(單)現場發放。二是開展針對性宣傳。利用就業創業政策培訓,將政策法規送進課堂;利用大型招聘會和咨詢活動,將政策法規送到群眾手中。三是利用好重大節日進行宣傳。積極組織開展國家憲法日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宣傳活動共發放宣傳頁、宣傳冊500余份,增強了群眾對憲法和人社系統的系列法律法規的認識,加深了對法律的尊崇,營
造了全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三)取得的成效。
1、穩就業促就業成效突出。持續推進高陵區“百行千企萬崗”穩就業促就業三年行動,全力打造穩就業促就業品牌。結合“春風行動”“家門口就業”等活動主題,舉辦各類促就業招聘會49場,提供就業崗位3.6萬余個,6839人達成就業意向。通過“高陵人社”微信公眾號發布用工信息56期,提供就業崗位10719個;建立3個區級示范性就業創業服務驛站,為10個社區驛站授牌,以“送崗位、送服務、送政策、送法規”等形式,將高效便捷的公共就業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開展公共就業服務進社區活動23場;支持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788萬元,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11.5萬元。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就業見習計劃,持續不斷開展“百日千萬”線上招聘,整合出臺《高陵區支持大學生就業創新創業十條措施》,全面擴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全區就業見習基地共45家,提供就業見習崗位728個,辦理就業見習206人,發放就業見習補貼76.21萬元。扎實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評價專項整治工作,持續關注就業困難群體就業,運用公益性崗位兜底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動態監測脫貧勞動力168人,公益專崗98人穩定就業。全區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757人,完成全年任務4500人的127.93%,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705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600人的117.50%;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18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120人的98.33%;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9545人,完成目標任務18000人的108.58%。
2、社會保障能力持續加強。以建立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為目標,全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登記142197人,參保率達到98.5%以上,待遇領取44101人,發放養老待遇及補貼1.62億元;全區機關事業單位參保192家,在職參保人數8812人,退休人數3468人,發放養老金2.19億元;起草制定了《西安市高陵區被征地農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補貼實施細則》,完成16批次土地社保方案上報市局備案;辦結工傷認定251件;辦理企業職工退休189人;向414名就業困難人員發放社保補貼153.65萬元,發放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社保補貼39人16.3萬元。延續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和一次性擴崗補助政策,為6家企業18人發放一次性擴崗補助2.7萬元,為586家企業發放穩崗返還補貼335.09萬元。發放失業保險定期待遇、一次性待遇及技能補貼等5271人次885.55萬元,支付工傷保險待遇468人次1048.86萬元。積極做好社會保障卡服務工作,開展社保卡主題宣傳活動21次,電子社保卡簽發率61.55% 。扎實開展失業保險基金管理問題專項整治,壓實主體責任,提高防控能力,開展專題學習和警示教育,開展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審計1次,開展社保基金專項監督檢查8次,圍繞發現解決社會保險經辦問題入手開展調研,完善內控制度,切實維護基金安全。
3、人才人事工作規范提升。穩步推進2023年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通過進校園招聘、公開招聘等方式招錄工作人員203人。開展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職務評審工作,推薦申報中高級職稱210人;審核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崗位變動及聘任255人;完成全區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機關工人增加績效獎審核及部分事業單位薪級滾動工作,完成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年度考核工作;完成21名享受市級各類榮譽專家人才的考核和慰問工作;繼續做好人才分類評價,今年以來累計認定地區優秀人才69人,實用儲備人才386人。深化政校企合作,發揮政府紐帶作用,采用“走出去,請進來”方式,累計開展“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系列活動32場。為698名應屆畢業生提供“1131”幫扶,完成大學生創業基金貸款1人,樂業卡就業補貼25人,入職補貼84人。
4、勞動關系保持和諧穩定。加強勞動關系形勢分析研判,積極培樹金牌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有效防范化解風險矛盾。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開展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宣傳12次,發放宣傳資料3200余份;嚴格貫徹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督促建筑業企業落實農民工實名制管理、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農民工工資保證金繳納及返還等制度,從源頭防范欠薪。聯合區住建局開展集中整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百日攻堅”夏季專項行動,聯合區市場監管局開展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專項執法行動和“雙隨機、一公開”檢查工作,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一次到位”,切實提高監管效能。今年以來共巡查用人單位199家,開展企業勞動保障守法誠信等級評價用人單位502家,督促補簽勞動合同180份;接待來訪634批1770人次,為1769名勞動者解決拖欠工資1330萬元;辦結全國根治欠薪線索反映平臺欠薪線索1151條,轉辦線索辦結率保持在99%以上;申請法院強制執行案件17起。加大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建設,加強部門協調聯動,構筑勞動爭議多元化解機制,規范街道辦事處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六統一”“五上墻”建設標準。充分運用“庭前調解半小時”,全面提升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效能。審結案件460件,時效結案率100%,為勞動者挽回經濟損失758.13萬元。
三、存在不足和原因
勞動關系日趨多元化、復雜化。受經濟環境影響,企業經營困難增大,勞動關系矛盾持續增多,勞動爭議仲裁案件數量越來越多,工作壓力大,勞動爭議仲裁和執法維權工作壓力依舊很重,對人社部門化解勞動保障領域矛盾風險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驗。
四、2024年主要工作安排
(一)進一步強化干部隊伍建設,提高依法行政的意識。進一步強化行政執法隊伍的法治意識和嚴格執法意識,避免行政行為和行政執法的主觀隨意性,提高運用法律手段開展業務的能力,提高行政執法的質量和水平。
(二)進一步加大普法宣傳力度,改善法治政府建設軟環境。加強系統內部和面向全社會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著力在系統內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等進行再學習,形成學法、用法、尊法、守法的工作氛圍。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組成宣傳隊進企入村,走進建筑工地實地宣傳勞動法、工傷保險政策,把人社法規政策口袋書、宣傳冊帶到群眾身邊,擴大人社領域法律法規的知曉面和影響力。
(三)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監督制約,保證法治政府建設取得實效。要求全局對依法行政工作推行清單化管理,動態更新各項政策及信息,推進執法權力網上公開運行,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做到有權不任性,有責必承擔,不斷加強日常管理和專項監督,確保各項執法公開透明運行,全力打造“陽光執法”、“法治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