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成av片在线观看,日本一二三区在线,亚洲噜噜狠狠网址蜜桃av9,成年人在线观看av,亚洲日本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看黄色的网址,亚洲黄色在线观看视频,久久久电影网站

西安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西安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

2021年10月28日

西安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

前 言

“十四五”時期是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第一個五年,按照《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陜西省“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以及《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總體要求,編制《西安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本規劃主要闡述了“十四五”時期西安市綜合交通運輸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等,是今后五年西安綜合交通運輸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是項目實施和政府投資的重要依據。

規劃范圍:本規劃范圍覆蓋西安市行政區和西咸新區。

規劃期限:規劃期為2021—2025年,遠景展望至2035年。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西安市搶抓“一帶一路”建設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戰略機遇,緊盯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目標,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空港、陸港面向國際輻射能力顯著提升,客貨運量位居全國前列;鐵路、公路交通骨架更加完善,路網結構更加優化;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西安北站、西安火車站、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等綜合樞紐功能逐步完善,旅客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貨物多式聯運效率明顯提升。“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2200億元,為西安市實現新時代追趕超越和建設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1.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綜合交通網逐步形成

西安鐵路網總里程601公里,其中高鐵總里程224公里。“米”字型高鐵網格局初具規模,西成、西銀高鐵相繼開通,實現了西安與銀川、蘭州、成都等西部城市的高鐵直連。開通西安至渭南、安康、榆林、神木、韓城等地的鐵路“綠巨人”項目,標志著普速客運進入動車時代。軌道交通機場線開通運營,航空、高鐵旅客實現“一站式換乘”,西安地鐵“八線在建、三線齊通、八線運營”,運營總規模達245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653公里,外環高速(北段)順利通車,外環高速(南段)全面開工,第二環線高速即將建成,西安高速路網格局迎來嶄新面貌。干線公路累計建設207公里,完成國道108、國道310、省道107部分路段等重點國省路網提升工程,國省干線實現二級公路全覆蓋,一級以上公路里程占比達到31%。基本實現鎮(街)全部通三級公路、建制村和30戶以上自然村組全部通瀝青(水泥)路,鄠邑區榮獲“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榮譽稱號,高陵區、閻良區、長安區、藍田縣榮獲“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稱號,全面完成交通脫貧攻堅重點任務。綜合樞紐場站建設穩步推進,西安咸陽國際機場運行效率與服務品質進一步提升,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建設初具規模,新筑綜合物流中心、西安綜合保稅區等8個項目已建成運營。

2.綜合運輸能力穩步增長,服務品質顯著提升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空中綜合交通樞紐,國內外通航城市228個,開通航線383條,累計開通全貨運航線35條(2020年在營21條),通達全球37個國家、77個主要樞紐和經濟旅游城市;年旅客吞吐量達到3107萬人次(其中國際旅客吞吐量達到38萬人次),全國排名第8位;年貨郵吞吐量達到37.6萬噸,全國排名第10位。

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納入國家示范工程,“長安號”實現與國內29個省份主要貨源地互聯互通,相繼開行了襄西歐、徐西歐、蚌西歐、唐西歐、永西歐、渭西歐、蕪西歐等國際線路,覆蓋中亞、中東及歐洲主要貨源地和“一帶一路”沿線44個國家,全年開行3720列,運送貨物281.1萬噸,質量評價指標居全國第一。

地鐵共開通車站153座,日均客流約260萬人次,客流強度穩居全國前列,常規公交線路達到396條,常規公交日均客流量達388萬人次,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61%,公共交通到站正點率達87%,快遞業務攬收量突破6.8億件,占西北五省快遞業務量的50%以上。西安市成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國家快遞示范城市、國家第二批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創建城市。

3.行業治理能力不斷增強,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牢固樹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建立各基層單位共同參與、統一指揮、功能完善的交通應急保障體系,有序開展交通安全隱患專項治理行動,加強安全生產培訓教育,夯實安全生產責任,切實做好日常性、季節性、重點時段及特殊情況下的隱患排查治理工作。以“兩客一危”車輛為重點,全面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責任,道路運輸車輛安全防控實現“人防”向“技防”轉變。認真落實“三不進站八不出站”“三品”檢查和“五證二單一牌”等制度和規定,嚴格客運車輛安全例檢工作;大力開展路域環境治理工作,持續鞏固“四改兩拆”“秦嶺北麓違建專項整治”“公路穿越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治污減霾”成果。

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交通領域的創新應用,搭建絲路交通云和交通大數據中心,完成道路運政管理信息系統升級改造、公交智能示范工程、一網通辦、雪亮工程、I/M平臺等系統建設及運行,建立西安市綜合交通信息服務平臺、“西安大交通發布”微信公眾平臺、出租車智慧碼,向公眾提供全方位、一體化的出行信息服務。

“十三五”時期,西安市交通運輸發展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是交通網絡基礎建設仍需加強。部分國省公路交通流量飽和,便捷、高效的公路骨架網絡尚不完善;快速路建設相對滯后,城市道路與外圍公路銜接不暢,居民出城困難;現有的鐵路格局難以適應西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需求,向北輻射包頭,向南輻射重慶、十堰的高鐵尚未開通。

二是客貨運樞紐體系有待完善。空港開放程度同國際樞紐定位仍有差距;大型鐵路、公路客運樞紐功能和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客運樞紐功能體系有待完善;物流樞紐發展缺乏系統引導,節點布局不合理、集約化程度不高、集疏運成本較高;各種交通設施建設主體不同導致無法實現綜合運營,零距離換乘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多式聯運發展緩慢。

三是公共交通建設與城市空間發展不協調。地鐵建設落后于城市發展進程;公交配套設施建設缺乏保障,公交與軌道銜接不暢,“最后一公里”出行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影響乘客出行效率和公交出行體驗。

四是交通信息化支撐引領作用有待加強。交通大數據挖掘能力明顯不足,信息化建設格局較為分散,資源整合與共享程度不高,智能化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綜合利用能力有待深化,隊伍建立、運維保障投入不夠。

五是交通基礎建設制約嚴重。建設項目受土地政策、環境保護、文物保護等因素的制約,導致前期手續辦理復雜,交通運輸領域市與區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合理,與現代財政制度不匹配,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不適應,投融資體制仍需改革,各部門協力配合、綜合交通運輸聯動協調發展機制尚不完善。

(二)發展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新發展階段,也是我市綜合交通運輸緊抓新時代追趕超越的戰略機遇期,全面貫徹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轉變,由各種交通方式相對獨立發展向更加注重一體化融合發展轉變,由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轉變的新發展理念,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為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的交通基礎保障,做好西安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

貫徹落實交通強國規劃藍圖,要求西安交通充分發揮城市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先行引領作用,以更加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更加高效經濟的運輸服務支撐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努力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深度服務“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建設,要求充分發揮西安在關中平原城市群、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倡議建設中的輻射與帶動作用,加快提高西安綜合物流樞紐的服務能級、提升國際航空樞紐運輸功能,更好地服務于“一帶一路”沿線的文化交流與商貿往來,促進與國內外城市互聯互通,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助力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要求繼續推進國家門戶城市和對外運輸大通道建設,做強航空和鐵路口岸,通過織密航空運輸網、拓展軌道交通網、優化快速道路網、做強智慧信息網,切實提高交通精準供給水平,強化綜合交通運輸服務能力。

推進西安咸陽融合發展進程,要求推動西安、咸陽規劃協同、產業協作、要素流動、設施共享,持續加快西安—咸陽融合發展進程,統籌考慮大西安范圍內的交通網絡布局,優化提升中心城區與西咸新區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努力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

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求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強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城鄉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結構,完善普惠公平的城鄉一體交通網,進一步提升交通運輸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切實發揮交通基礎設施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的基礎保障作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三)需求分析

隨著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西安在國家綜合交通運輸網絡中的樞紐地位進一步提升,樞紐輻射能力將顯著增強。鐵路和航空在中長距離運輸方面的優勢將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西安運輸總量將持續增長,公路運輸依然是主體,但在長距離運輸上的分擔比重會有所下降。航空貨郵和鐵路集裝箱會有較快增長,高附加值貨品所占比重將會顯著提升。

西安市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未來東西向客貨運輸仍然處于主導地位,而作為陜西省省會城市,輻射帶動陜北地區、聯系北部能源基地也使得西安北向的客貨運需求較大。

西安客貨運輸方式構成表

運輸方式

年份

鐵路

公路

航空

合計

客運量/億人次

現狀*

24.0%

58.1%

17.9%

2.6

2025年

24.1%

56.2%

19.7%

3.4

2035年

25.2%

53.9%

20.9%

4.8

貨運量/億噸

現狀*

1.78%

98.09%

0.14%

2.7

2025年

1.88%

97.91%

0.20%

3.2

2035年

2.25%

97.38%

0.37%

4.1

注:*因疫情影響,2020年數據存在特殊性,預測基礎取2019年數據。

西安對外客貨運輸方向分布表

運輸方式

東北

西北

西

西南

東南

客運

2025年

23%

10%

17%

7%

25%

7%

6%

6%

貨運

2025年

18%

11%

23%

14%

17%

7%

5%

6%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和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目標和交通強國發展要求,主動適應“一帶一路”建設,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努力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奮力譜寫西安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二)基本原則

服務大局、當好先行。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格局要求,分析把握西安當前面臨的形勢,對標交通強國的建設要求和西安市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求,服務國家和全省重大戰略,緊抓交通發展的寶貴時間窗口,加快提升交通運輸發展質量,推動交通運輸探索性、創新性、引領性發展,支撐和引領高質量發展。

統籌規劃、協同發展。充分發揮交通規劃的引領作用,做好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優化交通樞紐布局,完善交通運輸網絡,建成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綜合運輸服務體系。充分發揮中心城市引領作用,進一步促進區域交通融合,引導城市融合發展。

創新引領、深化改革。堅持理論創新、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工作方式創新等在內的全面創新,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交通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增強交通系統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交通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搶占交通科技發展制高點,努力實現交通運輸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

塑造特色、擴大開放。秉承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戰略定位,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大格局,結合西安歷史、人文、生態特色,打造彰顯城市特點的交通符號。以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目標,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城市交通運輸互惠融合發展,全方位擴大西安城市影響力、拓展朋友圈、提升綜合競爭力。

以人為本、綠色發展。堅持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綜合運輸服務質量提升的奮斗目標,努力滿足人民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適、更個性化的出行新要求。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融入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全過程,引導城市的綠色交通出行,優化城市交通發展模式,推動城市綠色永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將西安建成交通強國典范城市。國際樞紐功能及輻射能力不斷增強,一體化、多層次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建成,運輸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交通智慧化、綠色化發展邁上新臺階,人民出行更加便捷、貨物流轉更加高效,構建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為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提供堅實交通基礎保障。

打造一體化交通運輸網。“米”字型高速鐵路網基本建成,“棋盤+環+放射”地鐵網初具規模,國鐵、城際、市域、城軌“四網”融合發展,建成“軌道上的西安都市圈”;“四環十二輻射”的高速公路骨架格局基本形成,國道平原一級化建設與都市圈“七橫七縱”快速路體系建設高效銜接,基本實現西安都市圈1小時通勤、城市群2小時通達、全國主要城市3小時覆蓋的交通出行圈。

構建多層次綜合樞紐體系。立體客運樞紐體系與現代物流節點體系建設基本完成,與樞紐站場系統功能相匹配的集疏運通道與信息支撐系統基本完善,各種運輸方式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高效銜接、有序運行。

推動綜合運輸服務轉型升級。居民出行體驗顯著改善,旅客聯程運輸水平提高,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與“空、鐵、公”聯運發展模式初顯成效,區縣級物流樞紐功能不斷完善,樞紐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服務中歐班列,支撐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建設現代化智慧交通系統。新一代智慧交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數據共享、創新驅動、智慧高效的行業信息化體系基本建成。一體化出行、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模式得到廣泛應用,實現運輸服務靈活便捷、交通政務透明高效、信息技術融合創新、行業管理精準精細、運行體系安全可靠。

推動綠色交通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水平總體適應交通強國建設的階段性要求。交通用能結構顯著優化,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應用水平顯著提升;客貨運輸結構更趨合理,綠色物流、綠色出行體系初步形成。

強化綜合交通現代化治理。“一張藍圖繪到底”國土空間管理整合工作得到充分落實,簡政放權深入推進,交通運輸法制建設成效顯著,政府促進市場資源配置能力不斷提升,綜合執法、法制監督體系更加完備。

“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主要指標表

類別

指標名稱

2020年

2025年

基礎

建設

1.鐵路總里程(公里)

601

900

2.其中,高鐵總里程(公里)

224

371

3.公路總里程(公里)

14799

>15000

4.高速公路總里程(公里)

653

884

5.普通國省干線一級化比重(%)

31

60

6.城市快速路總里程(公里)

129

448

7.地鐵運營總里程(公里)

245

422

8.公交專用道(公里)

384.6

500

運輸

服務

9.全社會旅客運輸量(億人次)

2.6

3.4

10.全社會貨運運輸量(億噸)

2.7

3.2

11.航空旅客吞吐量(萬人次)

3107.4

6700

12.航空貨郵吞吐量(萬噸)

37.63

65

13.鐵路旅客發送量(萬人次)

3745

8200

14.鐵路貨郵發送量(萬噸)

471.2

600

15.公交機動化出行分擔率(%)

61.69

70

16.公共交通到站正點率(%)

87

90

綠色科技

17.綠色出行比例(%)

72

75

18.新增和更新公交、出租和城市配送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車輛占比(%)

-

100

19.建成區公用充電設施覆蓋率(%)

50

83

20.綜合交通公眾服務平臺信息服務覆蓋率(%)

-

90

21.綜合交通公眾服務平臺公眾滿意度(%)

-

90

到2035年,西安將全面建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人民滿意度明顯提高,交通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交通運輸供需有效平衡、服務優質均等、安全有力保障,成為具有“世界一流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的國際化大都市。

三、打造一體化交通運輸網

(一)強化對外綜合運輸通道

構建立足全市、服務全省、對接全國的交通運輸主骨架,形成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網絡為核心,普速鐵路、國省干線、機場航線為補充,輻射全國重點城市的“米”字型綜合運輸大通道。依托航線聯通、鐵路貫通、公路暢通的綜合交通網絡,進一步拓展區際互惠合作,強化以西安為核心的關中平原城市群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城市群的交通聯系,促進西北省份與江蘇、山東、河南等東中部地區,與四川、重慶、貴州等西南地區合作互動,加快推進國家重點區域一體化進程。

專欄一 對外綜合運輸通道重點工程

“米”字型高速鐵路網基本完成西安至延安、西安至十堰、西安至安康高速鐵路的建設任務,五年計劃建設高速鐵路147公里。高速公路輻射線完成京昆高速蒲城至澇峪(西安段)、延西高速西安至銅川(西安段)、包茂高速曲江至太乙宮、西興高速西安至興平(西安段)、福銀高速西安至永壽(西安段)等高速輻射線路的擴能改造,五年計劃改造高速輻射線140公里。航線網絡國際及地區通航城市達到80個,其中“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通航城市50個,國內航空快線(日10班以上)達到30條,全貨運航線通航城市40個。

(二)建設城市群高效交通網

推進城際鐵路建設以及貨運鐵路的擴能改造,串聯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逐步提升關中城市群鐵路綜合運輸效能;大力推進西安市高速公路網加密聯網工作,解決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瓶頸制約問題,合理增設高速出入口,全面提升高速公路服務能力。依托國省干線調整規劃,逐步完成平原區國道城市過境一級化建設,推廣“智慧公路”建設,創建美麗干線公路優良路段。

專欄二 城市群高效交通網重點工程

城際鐵路及貨運鐵路完成“綠巨人”工程(西安至銅川、西安至商洛),完成第二貨運北環線鐵路建設128公里,啟動西韓城際、西眉城際鐵路及大宗商品集散地貨運鐵路支線建設項目的研究工作。高速公路環線及聯絡線完成西安外環高速(南段)建設,開工建設西安外環高速(東段)、西高新至天橋高速、鄠邑經周至至眉縣高速、西安大環線乾縣至周至高速(西安段)、西安港高架快速干道、馬家堡至涇陽高速、兵馬俑專用線;啟動西安大環高速(北段)、西安城市環線高速公路等建設項目的研究工作。五年計劃建設高速環線及聯絡線238公里。國省干線完成國道210(下大寨至侯官寨)、國道211(東江渡至灃峪口)建設,開工建設國道310(周至縣城至青化)、國道312(陳家巖至磨子橋)、國道108閻良過境、省道107(相橋至譚家)等重點國省干線;啟動國道310西咸新區過境公路、省道101、省道105、省道108、省道209、省道312、省道517部分段落的研究工作。五年計劃建設國省干線318公里。

(三)打造都市圈快速通勤網

結合現有鐵路資源,適時啟動市域(郊)鐵路及市域線相關建設,提升都市圈中長距離交通出行品質;穩步推進城市軌道交通三期建設及低運量軌道建設,實現多網間便捷換乘,無縫銜接,加快形成服務西安都市圈范圍快速聯系多層次軌道系統,建成“軌道上的西安都市圈”。繼續推進區域路網融合發展,統籌都市圈內道路資源,逐步構建都市圈“七橫七縱”城市快速路體系,建立便捷高效的城區對外交通骨架,分流和隔離核心區的過境交通,提高城市內外交通的轉換效率,減少核心區的交通與環境壓力。

專欄三 都市圈快速通勤網重點工程

城市軌道及市域(郊)鐵路繼續推進地鐵三期建設,建成地鐵1號線三期、2號線二期、6號線二期、8號線、10號線一期、14號線、15號線一期、16號線一期8個項目和高新有軌電車試驗線項目,適時啟動地鐵四期建設規劃編制,加快推進市域線前期研究工作,建成西戶鐵路改造提升項目。五年計劃建設地鐵170.4公里,有軌電車17.5公里。城市快速路完成老包茂快速化改造、西三環—草灘八路(豐產路)、西部大道、北辰大道、鳳城五路、太白南路、二環路、涇高北路、科技二路、高涇大道、西戶快速路、西銅快速路、豐鎬大道、世博大道等城市快速路項目。五年計劃建設城市快速路319.3公里。

(四)優化城鄉一體普惠交通網

加快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消除阻礙城鄉一體化銜接的“斷頭路”,促進城鄉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結構優化并有效銜接。聚焦“鄉村振興戰略”,逐步實現西安所轄涉農區(縣)省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全覆蓋,努力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市,使農村公路“建、管、護、運”達到全國領先水平。圍繞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要,有序推進“交通+特色產業”融合發展,以創建“美麗示范路”為抓手,建設一批內優外美的旅游觀光路、產業致富路、文化特色路。實現平原區鎮(街)通二級公路,20戶以上自然村通瀝青(水泥)路。秉承“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原則,逐步解決全域農村公路安全通行隱患。強化路域環境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持續推進“路田分家”、“路宅分家”,打造“暢、安、舒、美”出行環境。

專欄四 城鄉一體普惠交通網重點工程

重要縣鄉路、旅游路、產業路計劃實施藍田縣郭野路、孟楊路,長安區新雁引路、安啞路,周至縣安啞路、康竹路,灞橋區雙塘路、紡園六路,未央區大講路、施講路,高陵區耿鎮東西二號線、東方紅二期工程,臨潼區臨關路、臨藍路,閻良區周相路、友誼路,高新區灃秦路、草寺路、咸禹路等重要縣鄉路、旅游路、產業路項目,五年計劃建設704.6公里。其他農村公路工程計劃實施一般縣鄉公路566公里、建制村通雙車道1200公里、建制村聯網路600公里、農村公路完善工程800公里、農村公路安全防護工程1200公里、橋涵配套工程3324延米。

四、構建多層次綜合樞紐體系

按照主城區為核心、外圍組團分擔產業功能、衛星城帶動次區域全面發展的空間布局結構,以“客內貨外”為原則,統籌空間拓展、人口分布和產業布局,結合內外交通通道,優化存量、作優增量、集約布局,構建多層次綜合樞紐體系。

(一)構建“三級”立體客運樞紐體系

國家級對外客運樞紐:以機場、大型鐵路客運站為主體。將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建設成為優質高效、競爭力強、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國際航空樞紐,打造中國最佳中轉機場;以藍田通航產業園引領覆蓋全省的通航產業整體布局,并在國際與國內、客運與貨運等方面與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形成功能互補。以“米”字型高速鐵路網建設為契機,在主城區東南部布設西安東站,與西安北站、西安站形成功能互補,承載高鐵南北方向主要交通,完善西安高鐵樞紐功能布局,提升國際鐵路樞紐地位。

區域級客運樞紐:以中型鐵路客運站、公路等級客運站為主體。優化完善城市核心區和城市北部區域鐵路客運場站,在以科技、教育、旅游為主的城區南部布局大型的對外綜合客運樞紐,承擔起南北向跨區域快速客運、城際客運服務功能,支撐西安北、中、南三大片區共同發展。

片區級客運樞紐:以地鐵站、公交樞紐、鎮(街)客運站為主體。結合高速公路、國省公路、快速路網、軌道交通建設,科學完善公路客運場站及地鐵站點布局,積極做好與航空、鐵路交通樞紐的銜接換乘。在此基礎上,做好主城區公交站點的優化調整,有序推進周邊區縣鎮(街)客運服務站、建制村客運招呼站建設和綜合利用工作。

(二)構建“三級”現代物流節點體系

國家物流樞紐:以西安“四型”國家物流樞紐為核心載體,依托西安陸港、西安空港兩大交通樞紐以及鐵路、航空、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物流通道,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有效聯結周邊具備干線運輸、區域分撥、多式聯運及倉儲服務功能的物流設施,持續完善物流服務要素高度聚集、物流運作輻射網絡強大、優勢互補的物流骨干節點體系。

專業物流中心及公共配送中心:在西安市三環路以外,依托區域產業布局建設一批專業的物流中心,完善現有物流中心的基礎設施及功能。加快綠色公共配送中心建設,推動三環路以內老舊物流中心“退城入園”或向城市配送中心轉型,實現干線運輸與城市配送、快遞末端服務的有效銜接,提升物流基礎設施集約化發展水平,疏解城市內部交通壓力。

公用型末端配送網點:充分利用城區現有的商業零售終端網絡、舊廠房及舊倉庫等設施,規劃布局200個以上城市末端公共配送網點。鼓勵客貨運站(場)、商貿市場、農資配送點和郵政快遞服務點“多點合一”,進一步完善農村物流網絡。形成層級合理、規模適當、需求匹配的城鄉配送網絡,提高“最后一公里”配送能力。

(三)完善銜接樞紐的集疏運體系

強化樞紐與交通基礎設施的銜接,打通客貨運樞紐的“最后一公里”。加強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樞紐集疏運網絡建設,統籌新建樞紐和既有樞紐改擴建,強化圍繞綜合交通樞紐的大容量、快速化銜接通道建設;加強樞紐配套道路建設,強化高速公路出入口與綜合樞紐的高效連接,提高交通運輸疏解效率。加快構建“干支結合、樞紐集散”的高效集疏運體系。

結合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建設,完善以軌道交通、快速路、高速公路為主體的集疏運網絡,實現兩條及以上的城市軌道交通銜接。推進主要樞紐間的直通連接,加快鐵路南環線建設,串聯西安北站、西安南站、西安站、紡織城站、阿房宮站等重要樞紐場站。加強貨運樞紐高效、便捷的集疏運通道建設,以新筑集裝箱中心站、引鎮鐵路貨運站和主要公路貨運站為重點,優化集疏運網絡與城市道路的分工布局,減少對城市交通的干擾。加強綜合貨運樞紐與國際港務區、高新保稅區等主要產業園區之間的大能力運輸通道建設。

專欄五 綜合樞紐重點工程

客運樞紐計劃完成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打造藍田通航產業園,完成西安火車站擴能改造,開工建設西安東站,穩步推進西安國際交通港、臨潼客運站、航天基地客運站、鄠邑渼陂湖客運站等項目規劃建設,啟動城北站、城西站、城南站、省汽車站搬遷研究工作,完善鐵路大型樞紐站綜合交通功能。物流樞紐建成西安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積極申報西安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西安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并依托區域產業布局打造一批專業物流中心及公共配送中心。

五、推動綜合運輸服務轉型升級

按照“旅客零距離換乘、貨物無縫化銜接”要求,強化樞紐無縫銜接、立體換乘和一體換裝,整體提升綜合交通樞紐體系的集散中轉效率和內外輻射能力,為旅客提供一站式、多樣式的出行體驗,為貨物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運輸模式,逐步實現“人享其行、物優其流”。

(一)推進客運一體化融合發展

推進多樣化的聯程模式。圍繞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大型鐵路客運樞紐站,整合多種對外交通方式及城市公交、軌道交通等城市公共交通資源,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機場巴士)、道路客運、軌道交通為主體,出租車、私家車為補充的客運集散模式,推動多方式融合、多主體協同、全鏈條出行、一體化服務。推進客運樞紐同站布局、空間共享、立體或同臺換乘,強化一體銜接,完善自動步行道、風雨廊道等公共設施配置,提升旅客換乘便利性和舒適性。適時推動民航高鐵、地鐵班制運行狀況、旅客數量等信息實時共享,結合公路運輸做好空間運力匹配、時刻銜接,實現“旅客零距離換乘”。

踐行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理念。構建由軌道交通、中運量公交、常規公交、輔助公交等構成的多模式、一體化、高效率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依托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網,加快建設中運量公交,有效填補軌道交通盲區,高效銜接郊區新城與經濟組團。打造快、干、支、微多元化的公交線網,優化完善出租車、網約車等輔助公交,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等慢行公交,合理布局換乘樞紐、公交停保場、公交站點、加油(氣)站及充電站。積極利用閑置用地建設臨時停車場,增加停車泊位供給,全面推廣有償錯時共享停車,提升既有停車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軌道、公交、慢行系統三網融合與樞紐銜接一體化發展。

推動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在實現具備條件的鎮(街)和建制村通客車基礎上,全面提升城鄉客運網絡覆蓋廣度深度和服務水平。有序推進城市建成區、縣城至重點鎮(街)城鄉客運線路公交化改造,在城鎮化水平較高、經濟基礎較好、人口密集、客流集中的縣推進全域公交發展,在出行需求較小且分散的偏遠地區,探索農村客運片區經營模式或開通預約響應式農村客運。

大力發展旅游、定制客運。積極推動“運游融合”發展,按照“以運帶游,以游促運”的經營思路,鼓勵客運企業以“班線+旅游”為基礎,開通景區直通車、一日游、農業觀光游等。鼓勵客運企業發展定制客運班線、定制機場班線、定制通勤班車等多樣化、個性化服務模式,開展通勤班車(包車)、機場或高鐵快線、商務快客、短途駁載等特色服務。

推進“一站式”客運服務。支持民航、軌道與道路客運的售票合作,推進樞紐站點票務互售,推動客運票務系統共享開放,加強電子客票推廣應用,拓展多樣化售票渠道,鼓勵互聯網企業等第三方企業開發售票系統,減少旅客重復安檢次數,提高旅客通行效率,為旅客提供優質的聯程客票服務。最終實現設施互聯、票制互通、安檢互認、信息共享、支付兼容的“一站式”客運服務。

(二)實現綜合物流高質量發展

促進“空、鐵、公”聯運發展。依托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完善機場集疏運網絡和貨運通道建設,加強與西安綜合保稅區等產業園區、物流園區的有機銜接,加快開辟通達全球主要貨運樞紐的全貨運航線,擴大航空貨郵覆蓋范圍,充分發揮航空口岸、空陸聯運、空空聯運等功能,提高貨物快速轉運效率;依托國際陸港,圍繞鐵路貨運樞紐,加強與絲路沿線中心城市之間的無縫對接和緊密合作,加強集運和分撥站點配套建設,優化大型貨運物流樞紐銜接網絡,提高組貨和配送效率。大力推進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示范工程,持續推進西安國際港務區、中鐵聯集、中外運物流等中央省上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建設。鼓勵物流企業依托樞紐發展“高鐵+航空”“高鐵+公路”、公鐵聯運等模式的多式聯運,實現“貨物無縫化銜接”。

推進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建設。以城市貨運配送三級網絡節點為基礎,加快完善有機銜接、層次分明、功能清晰、協同配套的城市貨運配送節點網絡體系。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城市配送車輛通行管控政策體系,著力解決城市配送車輛“通行難”“停車難”“裝卸難”等問題,有序推進貨運配送信息化建設,創新發展城市貨運配送組織模式,落實新能源汽車推廣等政策措施,按計劃完成第二批國家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創建工作,推進城市配送良性發展。

推動農村物流高質量發展。有序推進國家農村物流服務品牌篩選申報,以點帶面,加快構建暢通便捷、經濟高效、便民利民的縣、鎮(街)、村三級物流服務體系。推動農村物流發展模式創新,鼓勵發展“客運+貨運兩網合一”“交通運輸+郵政快遞融合”“網絡平臺貨運+農村物流”“電子商務+農村物流”“特色產業+農村物流”等服務模式。

鼓勵規范網絡貨運健康發展。按照推進新時代對外開放優惠政策和國際港務區公路物流試點等工作,積極配合省級交通部門道路貨運網絡平臺線上服務能力認定,指導相關區縣核發道路運輸網絡貨運經營許可,進一步規范“互聯網+”車貨匹配平臺經營活動。鼓勵網絡貨運經營者應用互聯網技術整合物流資源,利用多式聯運、甩掛運輸和共同配送等先進組織模式,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服務。

(三)深化交通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樞紐經濟區發展。推進綜合交通樞紐與新經濟、新業態聯動融合,將綜合樞紐優勢轉化為轉型發展優勢和產業競爭優勢。依托西安臨空經濟示范區,利用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第五航權,大力發展臨空經濟和航空物流產業,推動航空運輸業、航空制造業、航空物流、臨空高科技產業、臨空型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產業集聚;依托高鐵樞紐以及城際樞紐,統籌區域聯動開發建設,以高端商務商貿、文化創意、信息技術咨詢、健康服務、旅游服務等為重點,著力引進相關產業集聚發展,加快構建高鐵商務商業圈;圍繞西安國際港務區,加快發展現代國際物流、集散分撥、倉儲配送、國際貿易、跨境電子商務等高附加值產業,依托口岸、保稅、中歐班列等優勢資源,打造產業集群。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推動傳統交通運輸與信息、制造、金融、商貿等行業深度融合,聚焦交通空間綜合開發利用、運輸物流、交通金融等關聯服務業發展,培育形成增長新動能。鼓勵制造企業優化業務流程,整合外包采購、生產、銷售和售后等環節的物流需求,并引導有實力的交通運輸企業有效承接,進一步提高運輸服務水平;加快完善都市區內商貿集中區域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提升及服務配套優化,緩解市內交通壓力,面向國際貿易、國內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子商務發展需求,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自貿區建設,完善物流節點的倉儲、保稅、中轉、分撥等功能;發展“站場+物業”開發模式,鼓勵樞紐站點、地下交通空間、停車場等交通設施綜合開發,共同規劃、共同選址、共同設計,推動“土地、資金、商業資源、運營模式”等高效整合。

六、建設現代化智慧交通系統

(一)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新一代智慧交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度融合5G、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推動各類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運載工具數字孿生技術研發,積極開展無人駕駛試點,推動重點地區或路段開展車路協同技術應用試點,打造數字化交通基礎設施體系,提升運輸裝備和載運工具的數字化水平,提高交通運輸資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細化水平。加速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大幅提升交通網的整體效能、運輸組織效率和服務品質,實現人、車、路信息互聯互通,提升交通運輸協同治理水平,促進各種運輸方式融合發展,推動運輸服務模式創新。

(二)推廣智慧交通數據化應用

進一步推進交通運輸大數據云中心建設,加快交通行業資源統籌整合,推廣智慧交通數據化應用,提升綜合交通運輸系統整體服務能力和水平。完善行業“數據倉庫”,實現基礎數據共用、關聯數據交換共享及大數據的深度應用,為綜合交通運輸行業各項業務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服務。建設交通信息多鏈路跨域數據風險分析監測預警平臺,實現網絡數據安全主動響應,保證關鍵業務以及網絡可靠運行。推動交通出行數據向社會開放共享,全面提升交通運輸各子行業治理能力,優化和改善出行引導服務。建設西安物流大數據中心綜合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以及西安貨物配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實現集公共服務、行業監管及決策分析、數據交換以及物流企業資源匹配等功能。

(三)優化智慧公眾出行服務

充分開展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和云計算等關鍵技術的應用,促進出行服務創新應用,聚焦公眾出行需求,整合交通出行服務信息,以惠民便民為宗旨,積極推進公共交通、客運樞紐智能化、數字化發展。在公共出行服務建設方面,融合一體化出行服務理念,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打造西安市綠色出行一體化服務體系,為市民提供行前智慧決策、行中全程引導、行后綠色激勵等全流程、一站式“門到門”的出行智能誘導及全過程規劃服務。

專欄六 智慧交通重點工程

計劃建設“基于5G—V2X智慧基站和智能網聯設施的車路協同應用平臺試點”“基于BIM技術的公路建管養系統”“西安市公路網應急管理與車路協同系統”“西安市交通運輸行政執法綜合管理平臺”“西安物流大數據中心和綜合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西安市貨運配送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定制客運服務平臺”等19項交通信息化項目。

七、推動綠色交通可持續發展

(一)推動交通運輸結構轉變

加快推進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合理配置運輸資源,提高運輸效率,加強區域、城鄉交通一體化,提升交通運行效率。加快優化交通運輸裝備結構,積極推廣貨運車輛的大型化、廂式化和專業化,鼓勵發展集裝箱、廂式等專用和多軸重載大型車輛。加快調整運輸結構,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提高貨運實載率,積極發展甩掛運輸、多式聯運等先進運輸方式,提升甩掛運輸周轉量比例。優化運輸經營結構,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運輸經營主體整合,培育龍頭企業,提升行業集約化水平。

(二)推進能源清潔轉型發展

繼續推進交通能源動力多元化進程,積極推動新能源車輛(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和其他替代能源車輛(LNG、生物燃油)的研發應用,大力推動應用燃料向低碳化和清潔化發展。加強營運車輛燃料消耗量準入和退出管理,加快淘汰使用高能耗、高污染燃料的運輸車輛,大力推廣新能源電動車輛使用,配套建設適度超前、車樁相宜、智能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確保滿足新能源電動汽車充電服務需求。充分開發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發揮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優勢,探索風能、太陽能、核能等在交通運輸中的應用,開展清潔燃料專項行動,著力提高燃油品質。

(三)加強科技支撐服務能力

集中優勢資源,組織實施科技專項行動攻關,著力突破制約交通運輸綠色發展的技術瓶頸。加強建設綠色交通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構建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科研單位和大學作為創新骨干的組織結構。加強先進適用節能減排技術、產品的研發與推廣,建立低碳交通關鍵技術與產品推廣應用的信息溝通和共享平臺,出臺鼓勵性政策,健全管理機制。加快構建區域性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整合物流市場信息并進行信息資源共享,引導傳統貨運產業向現代物流轉型,促進貨運實載率和節能減排水平的提高。

八、強化綜合交通現代化治理

(一)推動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深化鐵路、公路、航道等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適應綜合交通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推進多規融合,加快實施“一張藍圖繪到底”國土空間管理整合。聚焦簡政放權,持續深化改革審批制度,繼續推進“證照分離”和“放管服”改革,深化電子政務應用,加強和規范“互聯網+監管”、“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提升政府的工作效率、決策質量、調控能力。有序推進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體系改革,繼續完善西安市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支隊建設,減少執法層級、提高執法效率。

(二)完善運輸市場運行體系

推動交通運輸領域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更多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建立常態化交通運輸政企溝通機制,健全企業訴求收集、處理、反饋制度,加強對行業企業的指導和支持力度。完善交通運輸建設、養護、運輸等市場準入、退出制度,完善負面清單,進一步規范和創新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破除制約社會資本參與交通運輸市場競爭的各類障礙和隱性壁壘。完善交通運輸與制造、旅游、金融、商貿、物流等領域深度融合發展的聯動機制,培育壯大交通運輸經濟產業集群。

(三)提升交通應急安保能力

加強安全監管執法,建立安全監管“第三方”機制,堅決遏制重特大交通生產安全事故。切實提高交通防災抗災減災救災能力,完善行業安全研究、培訓教育和社會宣傳機制。完善綜合交通應急預案體系,加快修訂應急預案及配套指南、操作手冊等。健全社會力量參與交通運輸應急處置工作機制,完善應急征用補償機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交通重要基礎設施、人員密集場所、危險貨物儲運場所等重點目標的信息共享機制,建立健全重點目標安保防范、隱患排查和反恐防范體系,為應對重大活動提供交通安全保障。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

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發改、資源規劃、財政、交通、鐵路、民航、生態環境、文物、水務、住建等部門促進綜合交通運輸發展的協調機制,各有關部門(單位)、各區縣按照職能分工,加強溝通配合,細化落實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統籌協調推進重大項目,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確保規劃順利實施。建立和完善規劃實施情況跟蹤分析評估制度,定期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分析和評估,及時掌握和全面分析檢查規劃實施效果及存在問題,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按照規定程序適時調整。

(二)加強資金保障

按照《西安市交通運輸領域市和區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認真落實各級政府責任,提高交通運輸服務供給效率。切實加強交通運輸發展公共財政保障,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支持,加大各級財政投入。進一步創新拓展融資渠道,充分利用信貸資金,采取發行地方政府債券、鼓勵社會投資等多種方式,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鼓勵依法依規開展市場化融資,增加有效投資,促進宏觀經濟良性循環。推動交通預算科學化、精細化,形成編制科學、管理精細、執行有力、績效明顯的運行機制,支撐交通運輸事業科學發展。加強資金使用監管,嚴格防控債務風險,對公共財政資金實施全過程預算績效管理,并按規定面向社會公開,接受群眾監督,不斷提升資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完善交通運輸科技人才培育機制,依托重大科技項目、重大工程、重大建設項目,完善交通運輸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培養機制。建立靈活的人才引進和選拔機制,持續提升交通運輸人才隊伍素質。加強交通運輸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以職業院校為基礎、行業企業為主體,健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現代交通運輸職業教育體系。完善交通運輸干部培養選拔、教育培訓、輪崗、掛職等機制,提高交通運輸干部隊伍政治素質,增強專業能力和綜合本領。健全以德為先、任人唯賢、人事相宜的選拔任用體系,完善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的干部考核評價和容錯糾錯機制,努力打造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交通運輸干部隊伍。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91精品久久久久久| 午夜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天堂久久|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白丝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一级二级| 午夜激情免费电影| 日本二区在线观看| 午夜激情综合网| 亚洲伊人久久影院|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电影免费观看| 少妇bbwbbwbbw高潮|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老太脱裤子让老头玩xxxxx| 国产欧美综合一区| 少妇**毛片| 午夜av男人的天堂|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国产午夜一级一片免费播放| 少妇又紧又色又爽又刺激的视频| 玖玖国产精品视频|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日韩欧美高清一区二区| 午夜激情影院| 亚洲色欲色欲www| 欧美极品少妇|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乱大交xxxxx| 精品一区电影国产| 亚洲乱强伦|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国产91麻豆视频| 久久激情图片| 国产欧美性| 亚洲国产精品区| 99精品黄色|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合久| 九九热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久精品99久久精品36亚|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黄| 强制中出し~大桥未久10| 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高潮呻吟久| 欧美日韩国产123| 日韩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福利一区| 欧美午夜看片在线观看字幕| 亚洲精品丝袜| 国产精品二十区| 国产在线不卡一| 91精品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日韩三级| 国产1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中文字幕另类日韩欧美亚洲嫩草| 国产在线一二区| 欧美在线播放一区|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在线| 在线电影一区二区| 国产网站一区二区| 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制服丝袜二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91中文字幕一区| 欧美在线一级va免费观看|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午夜精品999| 亚洲精品456| 日韩亚洲国产精品| 97视频久久久| 韩漫无遮韩漫免费网址肉| 国产乱xxxxx国语对白| 欧美精品日韩精品| 91热国产|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 午夜电影毛片| 亚洲女人av久久天堂| 国产品久精国精产拍|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