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農業設施的迭代升級,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在高陵區,一場從“老土墻加竹竿”到“鋼鐵架”的大棚改造,正讓越來越多農戶嘗到甜頭。曾經讓秦蕓蔬菜合作社任大姐日夜憂心的風雪災害、病害風險,如今隨著新棚落地正逐步消退,取而代之的是“收益漲上去、風險降下來”的踏實與喜悅。這場改造,不僅改出了農業生產的新面貌,更算清了一筆惠及民生的“雙贏賬”。
在通遠街道杜家村的秦蕓蔬菜合作社,記者看到,連片的鋼結構大棚在陽光下格外醒目,棚內新翻的土壤平整松軟,任大姐正忙著調試新安裝的滴灌設備,為下一季種植做足準備,臉上滿是對豐收的期待。而就在一年前,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老舊的土墻竹竿大棚,曾讓她為種植安全和收成操碎了心。
品質的提升還為產品打開了新銷路。由于西紅柿口感好、品相佳,西安周邊的游客紛紛慕名來棚里采摘,不少人成了回頭客;更有廣東、上海的客戶通過電話、微信線上訂購。
改造后的“收益賬”更讓任大姐心里亮堂:2023年,一個老棚的總收入在4-5萬元;2024年換新棚后,單棚總收入直接沖到6萬元。安全保障不僅降低了成本,新棚的壽命也比老棚翻了倍—舊棚最多用5年就得換,新棚能用20年,攤下來每年的成本更低。
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從“愁銷路”到“搶市場”,任大姐的“幸福賬”,正是我區以設施升級推動農業提質增效的生動寫照。目前,據不完全統計,我區通遠街道仁村、灰堆村、杜家村、何村等30余戶群眾、35棟老舊大棚正在改造提升中。大棚改造不僅為農業生產筑牢了“安全網”,更撐開了農戶增收的“致富傘”。這場“雙贏”改造,在鄉村振興的路上,將繼續讓更多農民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賬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