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當前,高陵區即將進入秋收秋種的關鍵時期。近期連續陰雨天氣導致土壤濕度飽和,給玉米適時收獲和小麥適期播種帶來嚴峻挑戰。為最大程度克服濕澇災害影響,堅持以“排澇散墑為先,搶收晚播并舉,科學抗濕保質量”的原則,核心在于 “排水、搶收、散墑、晚播、優種” 。實現“玉米顆粒歸倉、小麥適墑播種”的目標,保障明年夏糧豐收基礎,特制定本技術指導意見。
一、 搶收玉米,快速騰茬
分類搶收。對機械能下田的地塊,組織小型履帶式收割機進行搶收,避免輪式機械下地造成深陷和土壤嚴重壓實。
人工輔助。對機械無法作業的地塊,要及時組織人工搶收,確保玉米顆粒歸倉。
秸稈處理。收獲后,玉米秸稈可先行粉碎還田。若墑情過大,可將秸稈移至田外或就近割倒、豎立放置(“立稈晾曬”),以利于田間通風散墑和后續整地作業。
二、搶排明水,加速散墑
疏通溝渠。立即疏通田間地頭的主溝、支溝和圍溝,確保排水暢通,盡快排除地表明水。
挖溝瀝水。對于積水嚴重的地塊,要在田間開挖深約30-40厘米的瀝水溝,引導土壤深層水排出,有效降低地下水位。
三、適墑整地,寧晚勿爛
整地是最關鍵環節,切忌濕耕濕耙!
把握適耕期。人下地時,腳踩下去土壤不粘腳,或手抓一把耕層土壤(深度約5-10厘米),用力能握成團,齊腰高度自由落地后能自然散開。 達到此標準時方可進行整地作業。
淺耕輕耙。整地時以“散墑”為目的,采用淺旋或深松淺翻的方式,避免深耕。耙地要輕,以破碎垡塊、平整地面為主,防止過度碾壓造成新的板結。
四、科學播種,以“技”補
優選品種。以偉隆169、西農511、中麥895、西農3517等優良品種為主。
適當晚播。根據高陵區氣候特點,播種適期在10月15日至10月25日,不超過10月底。
增加播量:遵循“播期推遲、播量增加”的原則。每晚播2-3天,每畝播種量可增加0.5-1公斤。一般麥田畝播量可控制在14-15公斤左右,以確保足夠的基本苗。
藥劑拌種(推薦措施)。高濕土壤極易引發小麥紋枯病、根腐病、莖基腐病等土傳病害。種子必須進行藥劑拌種。推薦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咯菌腈、嘧菌酯等成分的種衣劑,有效預防苗期病害,培育壯苗。
寬幅溝播。建議采用寬幅溝播或寬幅精播,苗帶寬度7~10厘米,行距20~22厘米。播種深度在3~5厘米。播種后
及時鎮壓,做到播種均勻,不重不漏。
免耕直播。對于至11月5日仍無法進地播種的田塊,可采用無人機飛播方式直接在茬口上進行播種,畝播量不宜超過30公斤,待出苗后根據苗情再加強管理。
增施磷肥。 濕澇條件下,小麥根系發育不良。建議在常規施肥基礎上,適當增加磷肥用量,以促進根系生長,提高抗逆性。堅持氮、磷、鉀肥配合施用。
五、播后管理
查苗補種。出苗后及時查苗,對缺苗斷壟處進行浸種催芽補種,確保苗全。
適時鎮壓。對播種后田面過于疏松或坷垃較多的地塊,在墑情適宜時(地表發白)進行鎮壓,以提墑保墑,促進根系與土壤接觸。
面對今年的特殊天氣,希望廣大種植戶科學應對。牢記 “排水是前提,適墑是關鍵,晚播不減產,技術是關鍵” 。只要措施到位,管理跟上,完全有能力克服當前困難,為明年小麥高產穩產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