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高陵區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有關工作要求,堅決把“保健康、防重癥”作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早發現、早識別、早干預、早轉診”的“四早要求”,科學落實“乙類乙管”,高效實施“一三五”工作法,加快構建條塊結合、上下聯動的工作體系,切實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事事落實到位”的執行力,守護高陵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區委、區政府嚴格落實“五級書記”抓疫情防控要求,健全完善區、街、村(社區)三級疫情防控工作體系,多次組織召開區委常委會會議、區政府常務會,安排部署“保健康、防重癥”相關工作,突出老、幼、孕等七類重點人群,突出農村地區、養老機構等重點部位,突出用藥難、就醫難等重點問題,印發《高陵區新冠病毒感染醫療救治實施方案》等“七位一體”工作方案,籌措資金2300余萬元,推動實現“用藥保障到位、就醫平穩有序、診療及時有效、服務暖心貼心”,目前7個街道、86個村和32個社區嚴格落實疫情防控組織、動員、協調、宣傳、引導等責任要求,按照“網格化人盯人,重點人不失管不漏管”的原則,分類建立“紅、黃、綠”標識的三類重點人群健康監測臺賬,提供精準化服務,黃色、紅色標識重點人群每周聯系服務分別不少于2次和3次,對獨居老人、重癥病人等群體按需上門,確保第一時間掌握身體狀況,第一時間協調解決突發問題。目前,紅色標識管理11167人,黃色標識管理6104人。

在狠抓醫療救治能力提升方面,我區按照“填平補齊、穩步推進”原則,加快醫療救治資源擴容建設和提質增效步伐。針對提升重癥患者救治能力,按照區級綜合床位設置不少于本院實際開放床位總數的20%的要求,床位數1750張,需建設重癥床位數350張,目前已完成建設61張,正在擴容建設綜合床位289張,建成后基本滿足轄區內重癥患者救治。針對提升分級分類診療能力,進一步暢通雙向轉診通道,群眾可通過全區19家發熱門診和診室24小時咨詢就醫,也可通過68家診所、127家村衛生室就近就醫,并根據病情上下轉診,最大化發揮各級診療機構作用,有效疏解區級診療壓力。

在狠抓資源儲備能力提升方面,我區成立區級藥品保供專班,堅持全區統一調度、分工負責、合力推進的藥品保供原則,建立完善新冠病毒感染重點藥品采購企業目錄,按照服務人口總數15%~20%的標準,積極協調拓寬急需藥品采購渠道,確保近期可用量始終保持2周以上,遠期按照3個月加緊儲備。截至1月7日,全區14家公立醫療機構和127家村衛生室現有儲存解熱鎮痛類藥品8359盒、止咳類13868盒、清熱解毒類10933盒、新冠特效藥155盒;218家藥店全部正常經營。

在狠抓疫苗接種能力提升方面,通過設立老年人接種“綠色通道”、接種專場、延長接種服務時間及發放“健康包”等措施,最大限度為老年人提供便利。同時,針對行動不便和活動能力受限的老年人開展健康狀況評估,提供上門接種服務。截至1月7日,我區60-79歲以上人群加強針接種率93.81%,80歲以上人群第一針、第二針、加強針接種率分別達到67.59%、82.28%、60.24%。

送中藥,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的獨特優勢,向全區群眾免費分類發放預防、治療中藥湯劑,對特殊群體提供送藥上門服務,全力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截至1月7日,共設置固定發放點位128個,122支上門服務隊,發放適宜人群25.46萬人,發放覆蓋率為83%。

送團隊,全區68家診所、127家村衛生室全部納入新冠診療服務,吸附60%以上居民就近就醫,最大程度減輕對上級醫療機構壓力。成立4個流動便民診療小分隊,針對人流量大、接診量多的區域和救治力量薄弱的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巡診、對口幫扶等工作。日服務量達到200余人次,巡診范圍實現農村薄弱區域全覆蓋。

送“禮包”,組織各街道、社區(村組)、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摸排轄區重點人群5301人,為其發放包括消毒防護用品、常備藥品、用藥指導和家庭醫生聯系方式溫馨提示卡在內的抗疫健康包,并為困難群體兜底醫療救治保障,用心用情將政策落細落實。
送知識,開設“防重癥、保健康”訪談專欄,區級領導、街道書記、醫院院長、村(社區)衛生室負責人談工作、談思路、談想法,進一步提高社會知曉率、群眾參與率。先后在微信公眾號、微博、視頻號、抖音等網媒平臺轉發轉載中省市防疫信息650條,編發、制作新媒體作品102條,就如何做好日常個人防護、疫苗接種、感染者防護和治療等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解答和宣傳,全面增強廣大群眾的疫情防控和健康防護意識及健康素養。

送關懷,從發放臨時性補助、一次性績效工資、職稱評聘傾斜等5個方面積極做好疫情防控新階段醫務人員保護關心愛護工作,最大限度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目前已明確了發放標準、范圍和時間,預計1月15日前發放到位。
下一步,高陵區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有關工作要求,抓緊擴充救治床位,抓實轉運轉診銜接,抓細保障群眾日常就醫需求,確保實現有序轉段、平穩渡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