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各街道辦事處,區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西安市高陵區“十三五”(2016—2020年)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已經區政府研究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西安市高陵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7年8月18日
西安市高陵區“十三五”(2016—2020年)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圍繞西安市高陵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的實施意見》(陜政發〔2011〕59號)、《西安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的實施意見》(市政發〔2012〕61號)、《西安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西安市地質災害防治“十三五”規劃》(市國土發〔2017〕208號)、《高陵縣“十二五”地質災害規劃》(高政辦發〔2013〕15號),編制了《西安市高陵區地質災害防治“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適用范圍是西安市高陵區行政區域內由自然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本《規劃》是在全面、系統收集高陵區經濟、社會發展資料及相關規劃,以及對高陵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和地質災害點進行調查、分析、總結的基礎上,結合高陵區實際和發展目標會同區建設、水利、交通等部門共同編制而成,是高陵區2016年至2020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高陵區“十三五”期間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要依據,適用于全區范圍。
《規劃》基準年為2015年,規劃期為2016—2020年。
一、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面臨形勢
(一)地質災害背景。
1.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概況
西安市高陵區位于西安市轄域北部,關中平原腹地。東靠臨潼區,南接灞橋區、未央區,西連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北臨閻良區。高陵區轄7個街道。高陵區東西長20.55km,南北寬20.10km,面積286.75km2。
高陵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熱冬冷,春暖秋涼,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2℃,極端最高氣溫41.4℃,極端最低氣溫-20.8℃;年平均降水量554.3mm,最大降水量862.5mm,最小降水量332.8mm。降水量多集中在夏、秋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9%。
2.地質環境特點
高陵區位于關中盆地中部,地處固市凹陷與西安凹陷之間。地勢寬闊平坦,自西北微向東南傾斜。境內地貌可劃分為河流漫灘、一級階地、二級階地三種單元。河漫灘主要由全新統晚期沖積層的砂卵石及粉土組成;一級階地主要由全新統早期沖積的粘質粘土及砂礫石組成;二級階地上部為上更新統晚期風積黃土層,下部為上更新統早期沖積砂、卵石層。
高陵區位于渭河斷陷盆地北部次級構造單元固市凹陷的一部分,基底斷裂構造發育。通過高陵區的主要斷裂有三條:渭河北岸斷裂(F1)、涇陽~高陵~渭南斷裂(F2)、涇河斷裂(F3)。高陵區境內主要河流有渭河、涇河、黑牛河等,大部分地區為人工渠,河流屬渭河水系。
高陵區處于渭河斷陷沉陷區,寶雞~咸陽~渭南隱伏斷裂(F1)從區南部通過。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15),高陵區地震烈度為Ⅶ~Ⅷ度區,基本加速度為0.20g,特征反應周期為0.40s。
(二)地質災害發育現狀。
截止2015年底,高陵區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4處,均為土質崩塌,直接威脅209戶838人939間房屋的安全。其中危及30人以上的隱患點3處。
(三)“十二五”期間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展。
1.制度機制建設成效明顯
及時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并頒布實施。高陵區全面加強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監測、搶險及汛期工作等各項工作制度,多次召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題會議,為汛期預防突發性地質災害提供了保障。
2.群測群防體系逐步完善
已將目前掌握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納入群測群防網絡,并逐級落實責任,加強監測,提高成功預報率。對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確定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設立警示牌;落實了各個隱患點的“防搶撤方案”。“十二五”期間在梁村崩塌隱患點建立了專業監測點。
3.預報預警機制逐步完善
積極與市、區氣象部門合作,在電視臺等新聞媒體發布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通過手機短信、網絡等形式及時向各街道、監測人員發送氣象信息,快速有效地向廣大人民群眾傳遞準確的氣象信息,切實提高地質災害成功預報率;在強降雨天氣,國土高陵分局會同各街道到災害點現場張貼險情告知書,同時加強隱患點的監測工作。
4.宣傳培訓工作成績顯著
每年利用“世界環境日”、“防災減災日”等開展保護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的科普知識宣傳活動,舉辦宣傳培訓會10余次,500余人接受培訓,在地質災害易發區放置警示牌、張貼和刷寫標語,發放告知函及各種宣傳材料3500余份。舉辦了多期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管理培訓班,培訓業務骨干,極大地提高了各級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
5.綜合防治工作成效顯著
截止2015年底,“十二五”期間,高陵區落實地質災害應急治理項目1個、搬遷避讓項目3個,累計投入資金500萬。籌集資金對賈蔡村崩塌進行治理;對船張村地面沉降、賈蔡村崩塌實施了搬遷,消除了2個地質災害隱患點。
(四)“十三五”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問題。
1.“十三五”地質災害防治面臨的形勢
(1)地質災害易發、多發、時空分布不均勻的形勢。影響本區地質災害發育的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地下水、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其中暴雨和人類工程活動是地質災害易發、多發的主要因素。高陵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4處,分布在耿鎮街道和涇渭街道,在時空分布上不均勻。
(2)不合理人工活動影響地質環境使得地質災害加劇的形勢。高陵區地質環境脆弱,“十三五”期間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仍然劇烈,切坡建窯、村民建房等人為因素引發的崩塌等地質災害仍保持高發態勢。
2.存在的問題
(1)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工作尚未開展。
(2)監測預警精度偏低,成功預報率不高。
(3)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投入不足
(4)基層防災能力薄弱、群眾防災意識不強。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規劃編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和《西安市人民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的實施意見》(市政發〔2012〕61號),以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建立健全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為核心。尊重自然規律,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搬遷避讓與治理相結合,依靠科技進步,依法防災減災,不斷提高防災減災綜合能力,促進高陵區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規劃原則。
(1)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協同配合、合力減災的總體思路,落實以政府為主體的防災責任,建立健全部門聯動機制,達到思想認識的理念協同、生態紅利的利益協同、技術數據的保障協同,形成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2)以人為本,保護生態(生態宜居)。堅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提升地質環境保護服務水平,積極營造更多的城市地質環境空間,有效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3)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堅持把預防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基礎,加強以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綜合防治體系、應急反應體系為核心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推進以避險搬遷和工程治理相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手段,全面提高我區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水平。
(4)科學減災,依法防災。尊重科學,養成科學思維,普及科學知識,應用科學技術科學減災。堅持樹立依法治國理念,依靠法治,將法治理念融入到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之中。通過制定、修訂完善法律法規及標準,依法依規開展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做好責任落實,促進我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健康發展。
(三)規劃目標。
防治工作分為地質災害預防與地質災害治理兩個方面,我區計劃“十三五”期間全部消除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降低地質災害隱患點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造福社會。
三、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重點防治區
(一)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
依據《西安市高陵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及本次野外調查結果,將全區劃分為中易發區(B)、低易發區(C)、非易發區(D)三級。
1.中易發區(B)
該區主要包括梁村塬、奉正塬南緣(即涇渭河北岸二級階地南緣)陡坎地帶。總面積22.15km2,占全區總面積的7.72%。地質環境條件相對較差或人為活動強烈,目前有地質災害點4處,全部為黃土崩塌。
①梁村塬崩塌、地面塌陷中易發區(B1)
該區為梁村塬黃土區,主要分布在梁村、西營村、米家崖村一帶,面積5.51km2,占全區總面積的1.9%,屬涇渭街道管轄。該區地貌主要為渭河二級階地,地層巖性主要為上更新統風積黃土(Q3eol),渭河北岸斷裂(F1)穿過本區。因窯居戶較多,加之東部西營村靠近渭河北岸陡坎,黃土具自重濕陷性,塬面不大,周邊有沖溝,易發生潛蝕性黃土塌陷和崩塌,區內有3處崩塌隱患點。
②涇渭河北岸崩塌中易發區(B2)
該區為涇渭河北岸二級階地南緣地段,面積16.64km2,占全區總面積的5.8%,屬耿鎮街道、張卜街道、崇皇街道管轄。該區地貌主要為渭河二級階地,地層巖性主要為上更新統風積黃土(Q3eol),渭河北岸斷裂(F1)穿過本區。黃土陡坎階梯部位有人為切坡挖窯及建房,有1處崩塌隱患點。
2.低易發區(C)
分布于奉正塬黃土塬區,即奉正塬地面塌陷低易發區,面積42.84km2,占全區總面積的15.63%,屬耿鎮街道、張卜街道、崇皇街道管轄。區內黃土層厚,且具自重濕陷性,灌渠分布較多。由于灌渠滲漏的影響,加之降水和人類活動因素,導致目前該區地質災害主要為沿渠道兩側出現的地面下陷和區域裂縫及小陷坑,已造成了部分群眾房屋開裂受損,土地無法灌溉,進一步發展將產生大面積地面塌陷。區內暫未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
3.非易發區(D)
主要分布在區境北部和南部涇渭河漫灘及區內一級階地區,總面積221.76km2,占全區總面積的77.3%。地質環境條件較好,地勢平坦,除河灘外,生活居住環境優越。區內暫未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
(二)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分區。
依據《西安市高陵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及本次野外調查結果,將全區劃分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
1.重點防治區(Ⅰ)
高陵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位于區南部,主要沿渭河兩岸分布,主要包括涇渭街道和耿鎮街道,重點防治區總面積76.69km2,占全區總面積的27.79%。地貌以一級二級階地為主,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堆積物。該區黃土邊坡高陡,土質疏松,在河流的側蝕作用下常有塌岸發生,陡坎階梯部位人為切坡建窯及建房。區內共有4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部為崩塌。
該防治區內采取群測群防、搬遷避讓、工程治理的措施進行綜合防治,同時加強地質災害知識宣傳和環境保護。
2.一般防治區(Ⅱ)
沖積平原以外地區,主要為渭河及其支流沖積平原、一級階地,一般防治區面積207.06m2,占全區總面積的72.21%。其地勢較為平坦,主要分布于其它無地質災害點的街道,地質條件簡單。由于該區域內黃土濕陷性較高,應對渭河及其支流兩岸加強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避免產生新的地質災害。
四、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
(一)地質災害預防。
1.地質災害調查及評估
為及時掌握地質災害的危害性,需每年由國土部門會同城鄉建設、規劃、交通運輸、水利等部門,開展公路沿線、水庫及其配套工程、旅游區、新農村建設區、城中村改造、重要工程建設區等區域地質災害調查,以全面準確地掌握地質災害的現狀,為工程建設、規劃布局及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依據。對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結合工程建設開展專項地質災害調查,開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勘查評估。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對全區進行重點地段和重要集鎮地質災害詳細調查。
2.地質災害監測預警
計劃在“十三五”期間,在地質災害分級管理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區、街道、村、組、點五級突發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使之覆蓋到地質災害易發區及有地質災害點的所有行政村。納入群測群防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逐點落實責任主體和監測責任人,選擇合適的監測手段和方法,逐點記錄并建立監測技術檔案,為科學決策提供依據。國土高陵分局要根據災害點動態變化、發展態勢及險情,調整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卡。
完善現有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系統,進一步提高對地質災害預報的成功率。到“十三五”期末,對現有的多部門互聯互通的視頻會商系統進行優化提升,進一步提高預警預報精度。
3.地質災害應急反應
(1)強化專業應急隊伍
進一步加強專業應急隊伍建設,落實相應的人員、設備、裝備。區政府應急領導小組和應急辦應每年至少組織一次模擬演練、功能演練和全面演練(實戰演練)活動,檢查和檢驗防災預案的適用性和有效性,通過專家對應急演練和應急預案的綜合評估,提出整改意見或建議。各街道和有地質災害防治任務的單位要儲備足夠的搶險救災物資,以備應急使用。
(2)提高基層應急能力
在區政府的組織下大力推進街道、村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大力支持和推進街道、村地質災害監測、巡查、轉移、避險等應急能力建設并每年開展應急演練。
(3)建設應急指揮系統
建成依托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區政府及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地質災害應急平臺。為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提供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在高陵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工作領導小組(以下簡稱應急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成立高陵區突發地質災害專項應急指揮部,統一組織指揮區內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工作。地災應急指揮部設在國土高陵分局。
4.防災能力建設
加大地質災害科普宣傳、高標準“十有縣”建設力度;健全機構,修改完善法律法規,開展渭河流域地質災害高陵段綜合防治研究,實施技術創新,提升災害防治科技化水平,加大防災工作的科技支撐力度完善“人防”與“技防”相結合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二)地質災害搬遷避讓與工程治理。
“十三五”期間規劃完成4處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根據我區目前地質災害現狀,選區內穩定性差、威脅人數多、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西營村崩塌、梁村崩塌和米家崖崩塌采取工程治理措施。
五、經費估算與籌措
(一)經費估算。
本次投資主要依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設計預算暫行標準》、《工程勘察設計收費標準》(2015)、《工程設計收費標準》(國家計委、建設部,2002年)、《全國統一建筑定額陜西省估算表》(2010年)、《陜西省避災生態移民搬遷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等收費標準為依據,其中基礎調查、監測預警等估算為2015年的市場估價。
經計算,高陵區“十三五”期間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總預算1303.5萬元。其中,地質災害預防經費282.5萬元;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及工程治理經費1021萬元。(詳見附件4)
(二)經費籌措。
高陵區地質災害防治“十三五”規劃總預算1303.5萬元(詳見附件4)。
1.地質災害預防經費282.5萬元,市財政解決一部分,區財政解決一部分;
2.地質災害搬遷避讓與工程治理經費1021萬元,可通過申請省財政解決一部分,市財政補助一部分解決,區財政解決一部分。
六、保障措施
(一)行政管理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地質災害防治實行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負責制,各級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健全工作機構,建立統一管理,相關部門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做到責任、投入、措施“三到位”。
(二)法律法規措施。
深入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法律法規等相關文件,建立健全高陵區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步入到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實現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在監督管理中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
制定全區地質災害點分級管理制度。根據地質災害點的危害程度、規模和治理難易程度等,區、街道分級承擔地質災害點監測與防治任務。對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實行動態管理,根據年度地質災害的發生情況,適時進行調整。
及時發現和糾正各種違反規劃的行為。對在地質災害防治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誘發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經濟損失的,依法追究有關責任。
(三)技術措施。
根據陜西省國土資源廳提出的“平戰結合”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支撐體系,最大限度的發揮省內地勘單位地質災害防治技術人員多、技術裝備強的優勢,將防治技術力量對口到市、派駐到縣。充分發揮地勘單位地質災害防治技術人員在突發地質災害事件處理、應急管理與咨詢、調查評估與認定、決策建議等工作中的作用,配合高陵區做好日常和應急狀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切實提高高陵區地質災害綜合防治能力和水平,形成高效的預防工作機制和應急處置能力。
(四)資金保障措施。
區財政對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設備配置、監測人員補助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汛期巡查等工作經費予以保證。積極爭取國家、省、市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機制,調動社會各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鼓勵社會捐助。
(五)宣傳培訓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頒布實施,標志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正式步入法制軌道。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將地質災害防治的有關法律常識、科學知識納入宣傳教育計劃,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利用世界水日、氣象日、地球日、環境日、土地日、國際減災日等特殊活動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把宣傳教育重點放在街道、農村、學校、廠礦企業地質災害易發區、重點防治區及地質災害隱患點附近的群眾,宣傳識災、報災、避災、救災等基本知識,增強公眾地質災害自防、自救、互救能力;通過監測、搶險等專業技能培訓和應急演練工作,不斷提高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實際處置能力。
七、附則
本《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書、圖件,規劃圖件與規劃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本《規劃》由西安市國土資源局高陵分局負責解釋。
本《規劃》由高陵區人民政府批準,發布之日起實施。
附件:1.西安市高陵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及防治規劃一覽表
2.西安市高陵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3.西安市高陵區地質災害防治分區表
4.西安市高陵區地質災害防治經費估算表
附件1
西安市高陵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及防治規劃一覽表
編號 | 野外 編號 | 名 稱 | 位 置 | 災害 類型 | 規模 等級 | 威脅對象 | 費用 估算 (萬元) | 防治措施 | 防治 級別 | 防治 分期 |
1 | GL003 | 馬北村 崩塌 | 耿鎮 馬北村 | 土質 崩塌 | 小型 | 3戶15人 12間房 | 21 | 搬遷避讓 | 重點 | 2017 |
2 | GL005 | 梁村 崩塌 | 涇渭街道梁村 | 土質 崩塌 | 小型 | 138戶553人593間房 | 500 | 工程治理 | 重點 | 2018 |
3 | GL006 | 西營村 崩塌 | 涇渭街道西營村 | 土質 崩塌 | 小型 | 18戶82人 90間房 | 200 | 工程治理 | 重點 | 2017 |
4 | GL007 | 米家崖 崩塌 | 涇渭街道米家崖村 | 土質 崩塌 | 小型 | 50戶188人244間房 | 300 | 工程治理 | 重點 | 2018 |
附件2
西安市高陵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
易發程度分區 | 亞區名 | 亞區 代號 | 面積(km2) | 災害點 | 災害點密度(處/km2) | 占全區總面積(%) | 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危害程度 | |||||
滑坡 | 崩塌 | 地裂縫 | 地面塌陷 | 總數 | ||||||||
中易發區(B) | 梁村塬崩塌、地面塌陷中易發區(B1) | B1 | 5.51 | 333 | 3 | 1 | 33 | 0.38 | 3.7 | 該區主要包括梁村塬、奉正塬南緣(即涇渭河北岸二級階地南緣)陡坎地帶。總面積22.15km2,占全區總面積的7.7%。地質環境條件相對較差或人為活動強烈,目前有地質災害點4處,全部為黃土崩塌。B1區為梁村塬黃土區,主要分布在梁村、西營、米家崖村一帶,面積5.51km2,占全區總面積的1.9%,屬涇渭街道管轄。因窯居戶較多,加之東部西營村靠近渭河北岸陡坎,黃土具自重濕陷性,塬面不大,周邊有沖溝,存在潛蝕性黃土塌陷和崩塌。有3處崩塌隱患點。B2區為涇渭河北岸二級階地南緣地段,面積16.64km2,占全區總面積的5.8%,屬耿鎮街道、張卜街道、崇皇街道管轄。占坡高陡,土質疏松,在河流的沖蝕等作用下,常有塌岸發生,陡坎階梯部位有人為切坡挖窯及建房,有1處為崩塌隱患點。 | ||
涇渭河北岸崩塌中易發區(B2) | B2 | 16.64 | 11 | 11 | ||||||||
易發程度分區 | 亞區名 | 亞區 代號 | 面積(km2) | 災害點 | 災害點密度(處/km2) | 占全區總面積(%) | 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危害程度 | |||||
滑坡 | 崩塌 | 地裂縫 | 地面塌陷 | 總數 | ||||||||
低易發區(C) | 42.84 | 15.63 | 分布于奉正塬黃土塬區,即奉正塬地面塌陷低易發區,面積54.42km2,占全區總面積的19.0%,屬耿鎮街道、張卜街道、崇皇街道管轄。區內黃土層厚,且具自重濕陷性,灌渠分布較多。由于灌渠滲漏的影響,加之降水和人類活動因素,導致目前該區地質災害主要為沿渠道兩側出現的地面下陷和區域裂縫及小陷坑,已造成了部分群眾房屋開裂受損,土地無法灌溉,進一步發展將產生大面積地面塌陷。區內暫未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 | |||||||||
非易發區(D) | 86.78 | 77.3 | 主要分布在區境北部和南部涇渭河漫灘及區內一級階地區,總面積221.76km2,占全區總面積的77.3%。地質環境條件較好,地勢平坦,除河灘外,生活居住環境優越。區內暫未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 | |||||||||
附件3
西安市高陵區地質災害防治分區表
防治 分區 | 面積(km2) | 隱患 點數 (處) | 威脅 對象 | 地 質 災 害 特 征 | 防治措施 |
重點防治區(Ⅰ) | 76.69 | 4 | 209戶838人 | 高陵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位于區南部,主要沿渭河兩岸分布,主要包括涇渭街道和耿鎮街道,重點防治區總面積76.69km2,占全區總面積的27.79%。地貌以一級二級階地為主,地層主要為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地質災害除與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降水等因素有關外,還與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密切相關。該區黃土邊坡高陡,土質疏松,在河流的側蝕作用下常有塌岸發生,陡坎階梯部位人為切坡建窯及建房重點防治區總面積76.69km2,占全區總面積的27.79%。 區內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4處,全部為崩塌。其中包括梁村崩塌、米家崖崩塌、西營村崩塌、馬北村崩塌,共威脅209戶838人的安全, | 搬遷避讓、工程治理 |
一般防治區(Ⅱ) | 207.06 | 0 | 沖積平原以外地區,一般防治區面積207.06m2,占全區總面積的72.21%。其地勢較為平坦,主要分布于其它無地質災害點的街道,地質條件簡單。應對渭河及其支流 兩岸加強水土保持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避免產生新的地質災害。 |
附件4
西安市高陵區地質災害防治經費估算表
序號 | 項 目 | 項目內容 | 分 項 內 容 | 預算標準 | 分項預算(萬元) | 總預算 (萬元) | ||
1 | 地質災害預防 | 地質災害調查 及評估 | 重點地段及重要集鎮機制災害詳細調查 | 60 | 90 | 282.5 | 1303.5 | |
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勘察評估 | 30 | |||||||
地質災害預警 | 群測群防 | 2萬元/年 | 10 | 25 | ||||
地質災害隱患點核查 | 3萬元/年 | 15 | ||||||
地質災害 應急反應 | 應急機構建設經費及應急演練 | 5.5萬元/年 | 27.5 | 67.5 | ||||
應急調查經費 | 3萬元/年 | 15 | ||||||
搶險物資及設備 | 5萬元/年 | 25 | ||||||
防災能力建設 | 渭河流域地質災害高陵段綜合防治研究 | 6萬元/年 | 30 | 100 | ||||
宣傳培訓 | 4萬元/年 | 20 | ||||||
十有縣建設 | 10萬元/年 | 50 | ||||||
2 | 地質災害搬遷避讓與工程治理 | 工程治理 | 1021 | 1021 | 10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