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自秦孝公十二年建縣至今,高陵區千百年來文脈不斷,人才輩出。從漢代的馮商詔續《太史公書》、學者如淳著《漢書音義》,到唐代于志寧修《隋書》;從金元兩 朝的楊氏三代精修程朱理學,到明代正德狀元呂柟著述等身;從清代樊景顏著《蝶園隨鈔》、張鴻道駢散并尤,到民國劉天章創辦《中州評論》,無不印證 高陵的文運昌盛。
解放初期,一批農民作者,農忙之余筆耕不輟,涌現出張誠、王杰、尚英等一大批享譽三秦、叫響全國的王老九式的農民詩人和業余劇作者。這一時期,高陵戲劇創作成為陜西的亮點,成為高陵文化現象的第一個高潮。
上世紀70年代,高陵群眾自編自演故事活動轟動全國,高平、楊宏志、趙志信等60多位專業和業余創作人員創作的400多篇故事,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 見。其中,《起根發苗》、《石頭趕車》、《見面》等48篇故事不僅在全國主要媒體發表、轉載、轉播,還被 陜、豫、浙、鄂等多個省市廣播電臺、電視臺、劇團改編為廣播劇、電視劇、戲曲,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一時間,高陵成為聞名全國的“故事之鄉”,掀起了當 代高陵文學的第二次高潮。
改革開放后,高陵沐浴在文學的春風里,全民故事創作編講活動的蓬勃開展,有力地促進了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曲藝等其他文學體裁創作。農民陳民義, 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在別人遺棄的煙盒、廢紙上,創作完成了劇本秦腔劇《所長》、電視連續劇《三缺一》、大型眉戶劇《拆遷》;7旬農民宋淑玲,“忙罷農 田,又耕方田”,創作了100多個歌頌改革開放及身邊新人、新事、新風尚的快板作品,在群眾中產生廣泛影響。王咸陽、張永強、周曉蘭、張共堂、周寶成、耿 主瑞等一大批奔波在生活一線的群眾文學愛好者,不是“放下鋤頭,又握筆桿”,就是“剛下灶臺,又筑文臺”,農活之余,用自己的文字記錄著高陵社會經濟文化 的發展成就。
歷代的高陵才俊,承前啟后,弘揚時代風采,不斷為高陵文學與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為這片土地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正是這濃厚的文學積淀, 造就了高陵淳樸的民風民俗,孕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禮的傳統美德,激活了高陵作家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為“高陵文學現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楊官寨遺址廟底溝文化墓地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